【国际视野】疫情折射各地政府優劣

2020-05-19
来源:香港商报网

       文/李明生

  新冠肺炎侵襲人類,無分國籍、政見俱會發病。疫情既是對人類醫療衛生文明的考驗,也檢驗了不同政體的應對優劣。的確,面對同一隻病毒、同一場疫症,全球各地所採政策雖大致相同,包括根據世衛指引維持社交距離,惟在許多細節方面卻始終存在分別。毫無疑問,這是上佳時機去重新審視「哪種政府及政治模式是最好的」,甚至可作為日後政治學、政治課、政治討論的必然題材。

  港府派口罩開先例

  再以最新港府向全體市民派發可重用口罩為例,這項工作絕對是史無前例。環顧世界各地,最多只見派發有限量的口罩,而非可重用多達60日的口罩,更莫說所涉人口多達750萬。不少地方便一直搞不好口罩供應鏈,遲至最近方有條件要求市民在公眾地方戴口罩;更極端的是,美國有名保安員竟因要求訪客戴口罩,而不幸地遭訪客槍殺。饒是如此,凡此種種的外國新聞,香港市民皆彷彿置若罔聞,又因主流媒體或常接觸的網媒之類根本刻意淡化,以致不少港人「身在福中不知福」,還在抱怨港府派口罩是「遲來了」云云。只要放眼國際,便可知不同政府的優劣何其明顯!

  再如復市、復課等方面,香港好不容易挺過第二波疫情,在多日整體及本地「零確診」之後,經濟社會終有條件逐步恢復正常運作。可是,港府還是審慎為之,以市民大眾的健康安全為大前提,恢復工作都是循序漸進推行,不會急就章拿生命作賭注。相較而言,有地方提出「群體免疫」,無疑是拿人民生命來豪賭了。結果,這名狂人身先士卒、幾乎喪命。許多地方的疫情縱比香港嚴重,目前也在推進比香港還要寬鬆的復常措施,包括容許多達22人同場競技的足球賽事(香港限聚令僅放寬至8人);而且,還有地方在疫情遠未受控,由每日確診者到死亡者都尚處高位的情況下,就貿然強推撤銷封城命令,當被問及會否導致更多人死於疫症,該領導人更不諱言「可能會有一些」,重申「我們必須讓國家重啟」。一個地方是如何重視人命,另一些地方是如何看待人命,上述例子豈非明顯不過?

  莫把制度理想化

  理論指出,民主制度確保政府施政以民為本,但從實際經驗可見,相關說法似乎過分簡單化、以至過分美化,這是大家借今次疫情必須認清的第一點。當然,如果政府施政欠佳,民主制度可讓選民以選票懲罰執政者;惟觀乎上述地方的實際情況,這種監察制度發揮了預期中的效果嗎?事實上,就連所謂握有監察第四權的傳媒,只要政府存心隱瞞的話,包括只計算及提供在醫院死去的確診人數,而不包含其他如在安老院或未進行病毒測試的死亡人數,傳媒終究還是無可奈何、無法讓事實真相浮面。換言之,相關監察說法同樣過於理想化,實際情況上總有不小缺漏。

  香港政治體制雖非完全民主,包括基本法所訂出的普選特首和普選立法會的目標,仍因政治爭拗而未能實現;然而,比較來說,誰又覺得港府不夠民主、不夠民本?事實上,民主不是純粹看制度,民本亦不必然靠民主達致。簡單比喻,要一個學生勤奮上進,賞罰制度固然是一大鞭策動力,好像默書不合格就要留堂、考試滿分則會獲獎之類;但與此同時,學生本身是否熱愛知識,甚至父母及朋輩有否營造有利學習的氛圍,無疑也非常重要,甚至比制度更加重要。

  某程度言,與其盲目相信制度,以為制度足以達致善治,甚而放任民選產生的領導人放肆,領導人亦自恃有票而任意妄為,不如還原基本,積極營造真正有助確保民本的氛圍,藉此令領導人時刻緊記自己必須以民為先、民心我心。的確,任何制度不過是達致民本的工具,不能本末倒置地只知追求工具而忘記初衷。

  多比較國際實況

  說到底,所謂比較除了以最理想處境衡量,更務實是證諸其他實際經驗。再來一例:人人都想長生不死,以此判斷即使活到80歲也毫不理想;但環顧世界,觀乎其他人究竟活得多久,香港人均預期壽命便絕對不短了。在今次疫情,無論是口罩供應,抑或是復市安排,以至整體確診者和死亡者佔人口的比率,香港均肯定勝過其他許多地方。相關比較無疑跟腦海中的虛擬理想對象比更加適切。趁此機會,大家誠應全面、客觀反思一切,多留意及比較其他地方的實況,不同政府到底何者不忘初心,何者空有所謂理想工具而反過來有違初心?

[责任编辑:黄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