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以《砥礪奮進 共創新猷》為標題,稱:「2020年施政的總體方向是:『抗疫情、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推改革、促發展』。」前四項是應對當前,後兩項則是籌劃長遠。面對空前嚴重的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應對當前是必須的,同時籌劃長遠則難能可貴。
立足粵港澳大灣區
儘管回歸祖國20年澳門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澳門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土地空間狹小長期窒礙特區發展。」「2019年澳門土地總面積32.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居世界前列,土地利用率幾近飽和,成為制約澳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賀一誠提出的對策是:「既要依法有效管理和利用85平方公里水域,更要逐步推進區域合作,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深化澳門與廣東,尤其是與珠海的合作,共同開發橫琴,拓展澳門的發展空間。」
與珠海合作,共同開發橫琴,是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切入點。賀一誠既看到澳門應該發揮的優勢──「用新思維、新方式在橫琴建設粵澳深度合作區,將澳門『一國兩制』和國際貿易自由港等優勢與橫琴的資源和空間等優勢結合起來,形成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制」;也指出澳門必須克服的不足──「如果不能相應提升自身的功能和競爭力,不積極開放並融入大灣區,就會在某種程度上被邊緣化,部分功能可能會被替代。」
香港的面積和人口均明顯多於澳門,但從中長期看,也將遭遇面積有限和人口有限的發展瓶頸。賀一誠在記者會上稱,澳門再填海已太慢和不適合,若要多元發展,需要土地,因此,他的第一份施政報告着重講開發橫琴。
我讀這份施政報告,自然聯繫到香港,至少有兩點感想:一是同樣面對疫情,香港似乎全情防控,把粵港澳大灣區暫時擱在了一邊。二是林鄭月娥行政長官在其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以填海為前提的「明日大嶼願景」,至今未啟動,香港特區政府應加快港深合作開發河套區。
全面看自身優勢和不足
香港今年首季本地生產總值同比大跌8.9%,按季大跌5.3%,均為有紀錄以來單季最大跌幅。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稱,香港經濟的「三駕馬車」,包括出口、消費,以及投資開支,都「熄火」。今年首季香港貨物出口按年大跌9.7%、服務出口狂跌37.8%、私人消費開支大跌10.2%,特區政府指望「穩住本港私人消費」 。我建議特區政府在努力提振本港私人消費的同時,盡快恢復內地居民來港旅遊。內地居民自由行自2003年10月啟動以來,一直是促進香港經濟增長的一個不可低估的因素。去年五一假期約100萬名內地居民訪港,但今年5月1日至3日,只有361名內地居民訪港。這是驚人的差異。
深圳河河套區約87公頃面積,除約13公頃列為生態區保育外,正在興建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預期2021年提供第一期土地。特區政府能否加快第二期土地開發進度?能否吸引更多企業遷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以騰出土地用於公私房屋建造?
因為疫情而暫時阻隔澳門與珠海之間人員往來,澳門一部分居民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失去信心。賀一誠在記者會上表示,疫情過後兩地將恢復正常來往,市民將恢復對大灣區的信心。
從5月2日起,澳門與珠海恢復疫前出入境安排。香港對內地接近於完全封關的安排,何日撤銷呢?澳門政府推動澳門融入大灣區的決心是毫不動搖的,香港特區政府也應如此。
最後要指出的是,香港應該如澳門般全面看自身優勢和不足。香港與內地經濟水平的差距已大幅拉近,但不少港人依舊持「大香港」傲慢心態,談大灣區建設,總是強調香港優勢,不談或輕描淡寫地談香港的不足。莫忘兔子與烏龜賽跑的故事,遑論內地發展速度已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