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興哥一則在自留地「飯否」的隨感,引發的足球圈一陣圍攻,知名媒體人、足球播音主持、退役運動員等等人士展開聲討,甚至清華大學官方也加入了進來。
無論如何,按照興哥的脾氣,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興哥是不會回應的。這也是我們應該不會看到這個討論持續多久,這的確是值得可惜的地方。至於圍攻着中老拿外賣騎手說事,也算是你們對興哥的了解僅限於外賣這塊了。要知道美團這個自詡「無邊界」公司,在酒店、旅遊、住宿、團購、電影、出行、社區團購等多個領域都有涉足。有點跑題,我們回到興哥的吐槽方面,下圖是是興哥的原文:

王興飯否截圖
興哥的隨感有幾個方面,第一,「第一次感到有些行業標准所震驚」,說明興哥還有很多次被震驚;第二,3000米12分鐘內,清華不少同學都能接近滿分,好些中超本土大牌球員不過及格線的28000或2900,然後得出專業球員跑不過清華普通男生的結論。
最後的結論掩蓋了行業標准這個討論,因為這個結論更能嘩眾取寵一些。殊不知,我們的關注點更應該在第一個方面。那就是「行業標准」。
首先,我們先看下12分鐘跑的緣起。
12分鐘跑誕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它是由美國的有氧中心主任庫珀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運動員體能測試中評價訓練水平和體能的重要指標。庫珀博士經過大量試驗並根據不同的性別和年齡,制定了不同的達標標准,測評結果一共分為5個等級:極差、差、稍差、好、極好。這個標准是針對普通人的。簡單來講,30歲以下的普通人,如果能夠在12分鐘內,跑進2800米,就可以達到極好的標准。12分鐘跑,是體能耐力素質中一個重要指標。庫珀博士也因為首次提出有氧運動這個概念,為後來的運動訓練學界所推崇。

其次,體能與足球比賽的關係。
體能包含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靈敏等幾個方面,單一從耐力跑來考核足球運動員,而且作為充要條件來實施,顯然是不正確的。就比如說,興哥的外賣員工中,新簽商家是非常重要的kpi考核項目,但是,假如說每周新簽商家必須達到10個,達不到十個,必須辭退,這樣肯定沒有道理的。
最後,我們看12分鐘跑這個標准和中國職業足球聯賽的關係。
1992年,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籌辦之初,上層有感於中國足球運動員體能羸弱,強制引進了12分鐘跑這個項目,並下了死命令,不達標,就不允許參加職業聯賽,相當於被辭掉了。很多人因為這個原因,一方面需要花費兩三個月時間來練習跑步,另外一方面,足球運動員也有自己的傲嬌在里邊,所以很多運動員就無緣了中國足球職業聯賽,這裏邊也有很多優秀的運動員。比如第一年前國足主教練、當時優秀運動員高洪波就遠走新加坡聯賽。這個政策的執行,長達9個賽季,後來12分鐘跑改成了YOYO體測,但執行標准沒有變化,2003年正值巅峰的高峰也由此宣布退役。

高洪波
其實,興哥和足協是從不同的方面分析的,但卻是犯了同樣一個錯誤。12分鐘跑並不能代替足運動員體能的全部要素,尤其作為充分必要條件這政策的淫威下實施,不通過,就丟飯碗。如果像現在這樣,體能訓練作為俱樂部內部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還好,但在當時職業聯賽初期,的確遭到了大面積的吐槽。

恒大修改過的「煙灰缸」主場設計圖
各個行業的標准制定,是需要深刻理解行業發展規律的。曾經一段時間,為了練習頭球,我們推出了一個頭球算三個球的荒唐規定。我們目前對於國足的高度聚焦,任何方面的吐槽和批評都會引起大面積的討論,甚至春晚這樣的在全國人民面前展示的舞台上,也會當做笑話來看待。但笑過之後,我們需要做的,並不是看或者不看國足的比賽,如果我們能多去觀看一些自家小孩的足球比賽、多鼓勵小孩參與這項運動、多建幾個足球場地、多舉辦一些足球比賽、多去球場踢一踢比賽、多尊重足球本身的訓練規律、減少亂七八糟的行業標准,或許被我們當做笑話聽的國足,在未來的某些年,真的能實現笑話中的那些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