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整體人均GDP水平超過16萬元

2020-08-06
来源:中新社

  【香港商报网讯】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 ( 南沙 ) 改革创新研究院、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6日在广州联合发布《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 (2020) 》 ( 下称 " 报告 " ) 显示,2019年大湾区整体人均 GDP水平达到16.15万元 ( 人民币,下同 ) ,但仅香港、澳门、深圳、珠海高于此平均线。

  报告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2万亿元,其中大湾区广东九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9万亿元,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80.7%。

  报告认为,在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下,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经济实现平稳增长。投资、消费、外贸、地产、金融形势也整体稳健。但经济增速较2018年整体放缓,香港与澳门出现衰退,广东九市在大湾区中的经济作用越发明显。

  具体来看,深圳、香港、广州经济规模列大湾区前三位。得益于深圳市的快速崛起,与2011年相比,广东九市在大湾区占比进一步上升。但大湾区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仍较大,其中澳门人均GDP超过60万元,第二位香港人均GDP达 38.2 万元,深圳人均 GDP为19.9万元位列大湾区第四、内地第一,最低的肇庆市人均GDP仅为5.4万元。受港澳平均的影响,大湾区整体人均GDP水平达到16.15万元,但仅香港、澳门、深圳、珠海高于此平均线。

  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仍将面临多重挑战与机遇。其中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下一轮中美贸易谈判都将给大湾区经济走向带来不确定性。预计2020年下半年,大湾区对美出口将逐渐修复,外贸进出口整体将以回升为主。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将对大湾区全年GDP的负面影响约在0.5 — 1个百分点。

  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入落地实施阶段,大湾区将在基建互联互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协同合作等方面迎来广阔空间,区域金融合作与开放将继续推进。

  报告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发展中要着重促进各市发挥特色,进一步推进大湾区向 " 极点带动 "" 轴带支撑 " 的区域布局方向发展;疫情结束后加大基建投资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快构建海、陆、空国际大通道;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探索金融互联互通与开放创新,共建国际金融枢纽;以三大自贸区为支点深化粤港澳经贸合作,携手开拓国际市场,引领新一轮对外开放。

[责任编辑:朱劍明]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