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港传媒报道,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聯同美國太空總署(NASA)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天文團隊,發現一顆完整行星圍繞着小白矮星運行,有可能是首顆靠近白矮星運行而沒有被摧毀的行星。该发现證實行星可從外太陽系向內遷移。研究報告16日已发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
据星岛日报报道,身兼美國Raemor Vista觀測站主管和港大研究實驗室成員的Thomas G Kaye及其團隊,通過觀測站發現一顆比小白矮星大愈7倍、軌道周期僅34小時的行星(WD 1856 b),其圍繞着運行的白矮星是一顆跟太陽同類星體的高密度殘留物,僅比地球大四成。
报道引用Kaye表示,WD 1856 b是一顆不應該在那里出現的行星,當觀測站初次錄得這發現時,感到震驚不已。其後在世界最大的望遠鏡之一的加那利大型望遠鏡高辨析度觀察下,確認了Raemor Vista觀測站的發現,確認了這顆行星,而非一顆暗淡星體。
行星可從外太陽系向內遷移的說法一直存在,今次發現證實了這個說法。Kaye指,WD 1856 b比這顆白矮星大得多,理應早已被摧毀,卻圍繞着白矮星運行,因此唯一解釋是,它是從一個非常遙遠的安全軌道遷移過來,「這顆行星到底是如何靠近已進入紅巨星階段的恒星,至今仍然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