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集】做好「旅遊氣泡」的樣板工程

2020-10-19 02:30
來源:香港商報

 討論多時的「旅遊氣泡」終於有了第一個破冰的地方,新加坡與香港達成協議,有希望幾個星期後成事。香港明明跟11個地方商討「旅遊氣泡」,為什麼破冰的會是新加坡呢?除了疫情情況,我認為體量的大小才是決定性的。

 那11個商討「旅遊氣泡」的地方,日本、韓國、泰國等地,體量都比香港和新加坡大。也就是說,人家有足夠大的境內市場。以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航空旅遊業為例,日本、韓國這些國家,搞國內遊都有很大空間。

 防疫的考慮,大家都有,但防疫如何與經濟、人員流動的自由平衡呢?體量愈大,經濟方面的平衡壓力就愈小,民眾對政府「開關」的壓力也愈小。畢竟對於大國而言,需要經常出入境的民眾只是佔國民很小比例。

 新加坡與香港一樣是細小經濟體,面積和人口比香港更小和更少,因此新加坡的「開關」壓力也是很大的。不搞「旅遊氣泡」,新加坡人也無法旅遊。因此,細小經濟體之間率先抱團取暖,純粹是因為愈細受疫情衝擊愈大,愈細「開關」的壓力愈大。

 另一方面,香港與新加坡率先「通關」,可以起到很好的測試作用。畢竟兩個地方人員往來的規模不會很大,容易監察「旅遊氣泡」的操作和對疫情的影響,有問題可以即時堵塞漏洞,不至於造成很大影響。只有這些細小經濟體之間的「通關」運行成熟了,可以做到既互通又不會擴散疫情了,其他大經濟體才有動力和信心去嘗試「通關」。

 不過話又說回來,香港和新加坡作為區內的航空運輸中心,那已經是疫情前的事情。兩者抱團取暖,不意味着就能恢復航空運輸中心的地位。一日其他大經濟體不跟你玩,這些小經濟體是沒有戲唱的。原則上,我個人不認同以剝奪人員往來自由作為常態的防疫措施。希望香港和新加坡能做好樣板工程,讓其他地方看在眼裏,能盡快恢復「通關」信心。(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吳桐山)

[責任編輯:黃逸]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