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誕辰126周年:一代京劇大師 卻自稱笨拙學藝者

2020-10-23 12:00
來源:中新網

 1894年10月22日,梅蘭芳出生在北京李鐵拐斜街的梅家老宅。作為一代京劇大師,他不僅在京劇表演上創下一座座高峰,還對戲曲藝術大力傳承創新。

 126年過去,梅蘭芳這三個字仍是很多人心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印記。而對於當下年輕人來說,「梅蘭芳熱」同樣有着新的啟示。

 人們夾道歡迎梅蘭芳先生

 「我是個拙笨的學藝者」

 1911年,17歲的梅蘭芳首演《玉堂春》,迅速在北京展露頭角。他的嗓音清亮、宛如鶯啼,令觀眾聽得如癡如醉。兩年後,梅劇團赴上海演出,滬上報紙廣告版連續多日只登「梅蘭芳」三個大字,吊足上海人的胃口。演出也場場爆滿,《申報》稱梅蘭芳「南北第一青衣花旦」,贊其「貌如子都,聲如鶴唳」。

 很多人可能以為,梅蘭芳天資過人,就是為舞台而生的。事實上,他學戲的道路也並非一路坦途。《梅蘭芳傳》中寫道,他的姑母曾說他「言不出眾,貌不驚人,眼皮下垂,見人也不會說話」。剛開始學戲時,先生教了他四句老腔,他學了好幾個小時還是唱不下來。最後先生一氣之下對他說:「祖師爺沒給你這碗飯吃」。

 對於剛學藝的人來說,這是多麼重的一句話。然而梅蘭芳並沒有因為先生的話而氣餒,反而被激起了進取之心。他在學習上格外刻苦,數九寒冬也會堅持練功,踩蹺、踢腿、打把子、跑圓場……一遍遍摔倒,再一遍遍爬起來。8歲正式拜師學藝後,先生對他的要求也嚴,天不亮就起床練嗓子,反覆練直到老師滿意。上課別人唱二十遍,他唱三十遍。

 梅蘭芳與大家合影留念

 還有眾所周知的養鴿練眼神的故事,梅蘭芳的雙眼有些近視,眼皮下垂,眼珠轉動不夠靈活,有時迎風還會流淚。聽說養鴿子可以鍛煉眼神,他便抱着試試的想法開始養鴿子。誰知,隨着年復一年對鴿子的觀察,他竟然真的把眼睛的毛病給糾正過來了。

 「我是個拙笨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梅蘭芳曾在回憶錄《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說,他的學藝過程,與一般藝人並沒什麼兩樣,他不知道取巧,也不會抄近路。

 但正是這種苦學,才讓梅蘭芳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而謙恭好學、精益求精的學藝態度,也貫穿他的演藝生涯。

 梅蘭芳舊照

 把京劇帶到荷里活

 梅蘭芳不僅是舞台上的表演者,對於京劇他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創新。他在登台演出時,並非一味守舊。那時,有一位叫齊如山的觀眾常常給他寫信提出一些建議,有時長達三千餘字,梅蘭芳從未不耐煩,而是認真閱讀,逐條採納。不僅逐漸革除了傳統舞台上青衣表演的一些陳規陋習,開闢了一塊嶄新的天地,還收穫一位摯友,並結識了不少文人名士。

 與這些畫家、詩人、戲劇家們的交往,也給了梅蘭芳很大的啟發,他曾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提到:「從前教戲的,只教唱、念、做、打,從來沒有聽說過解釋詞意的一回事。學戲的也只是老師怎麼教,我就怎麼唱,好比豬八戒吃人參果,吃上去也不曉得是什麼味。我看出這一個重要的關鍵,是先要懂得曲文的意思……」

 1959年12月,京劇大師梅蘭芳與小演員及教職人員合影留念。王振國供圖

 之後,梅蘭芳還展開了一系列的創新,包括改革舊戲,創編時裝新戲和古裝新戲,在表演服裝、化妝造型、舞蹈、頭飾等方面都進行改革。

 梅蘭芳的另一大創舉,還包括1930年梅蘭芳劇團應邀赴美國荷里活演出,一時引起轟動。美國觀眾雖然聽不懂梅蘭芳的唱詞,但是中國的京劇藝術仍帶給他們極大的震撼,演出門票也被一搶而光。從某種意義上說,梅蘭芳還是中國進軍荷里活的「第一人」。

 梅蘭芳舊照

 沒傲氣有傲骨

 梅蘭芳的個人品格也一直為人稱道,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生前曾回憶,雖然平常父親特別隨和,對誰都彬彬有禮,但卻沒傲氣有傲骨,溫和卻不軟弱。

 「他幼年時正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多次搶掠,刺激了他的民族意識,抗日戰爭期間他在上海排《生死恨》《抗金兵》這些戲都是借古喻今,表現反抗異族入侵。當上海成為孤島以後,父親又避居香港。香港淪陷後,他就留着鬍子又回到上海,堅決不為日本人演出。」

 梅蘭芳並非只是生活在舞台上、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藝人。1935年長江黃河發生特大水災,梅蘭芳在大華大戲院等地舉行連續六天的賑災義演,演出共得門票收入3萬多銀元,他全部捐贈給了水災救濟委員會。

 戲劇家歐陽予倩曾評價,梅蘭芳是「真正的演員,美的創作者」。確實,不管在戲裏還是戲外,梅蘭芳都做到了讓人信服。百年時光匆匆過,至今這仍是演員能追求的最高境界。

[責任編輯:黃鶯]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