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6 01:04
來源:香港商報

 近年來,香港社會的青年問題,比較突出,甚至被形容為社會主要矛盾之一。筆者一直參與青年工作,這段時間以來,都有點迷思:究竟是我們的工作方向有差錯,還是方法上出現了偏差?

 反覆思量下,筆者對此有少許想法,提出來與大家分享。筆者認為,目前青年工作的方向與方法,我們都可能出現了偏差。至於要如何理順社會與青年人的關係,並重建互信,靠的可能是四個字:潛移默化。

 青年工作不能被動等待

 曾經有人形容青年問題就是教育問題,筆者有認同的地方,亦有不同意的地方。筆者認為,青年工作的確要包括對學生的工作,我們的確不能被動地等待同學們畢業,離開校園後,才介入到他們的生活中,這樣對於塑造一個具有正向理念、認同國家觀念的青年人,並不現實。

 另一方面,當青年人離開校園,在社會上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他們會發現,社會與校園有相當大的分別,他們會迅速地「被」成長,有的會融入社會,有的會感覺社會有很多不公義,甚至會被排斥,這又會讓青年人變得激進。這其實與社會政策有關,青年工作者在此時介入,有助他們重回正軌,不會踏上不歸路。

 筆者始終認為,今時今日出現的青年問題,是具有國際大環境,與香港社會的小環境互為影響,我們見到的,如法國「黃背心」事件,近日泰國發生的反政府事件,其實都屬於青年人對社會不滿,引發連串的衝突,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政府應帶頭重建關係

 要理順並重建關係,其實亦要由政府帶頭做起。首先,還是要從教育入手,我們要在學校的課程中,加入「國家」的元素,包括國家憲法、國家安全,以及國民身份認同等等。當然,這並不是要對同學「洗腦」,我們要的是同學自小建立起中國人的身份觀念,要同學們認識國家現存的經濟制度、政治體制、香港特區與中央政府的關係,這些都是事實的陳述。同時,這一類課程最好是由政府提供教學素材,老師亦須接受一定的培訓,確保同學們接收到正確的資訊。

 成為青年的「帶路人」

 同時,政府要與民間青年團體合作,支援青年團體做好工作,包括提供政策資訊,特別是有關內地政策及機遇的資訊。青年團體就要多利用新媒體,向青年人發放信息,同時,要創造性地舉辦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活動,並結合好青年人對工作的需求,以「貼地」手法,使青年人願意參與,最終成為其他青年朋友的「帶路人」。

 青年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真正成功,就要和風細雨,深耕細作,特別強調的是潛移默化。我們要安排好人手,搭建好平台,建立好關係。以衡工量值的方法,已經證明是行不通的,希望政府與青年工作者,都能拋開過往的思維,以新理念、新手法來迎接新一代的青年人。(香港菁英會榮譽主席 莊家彬)

[責任編輯:徐麒釗]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