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瞭望】互聯互通機制有待提升

2020-12-07 22:50
來源:香港商報

 自2014年香港與上海啟動「滬港通」以後,香港與內地之間又陸續開通了「深港通」、「債券通」、「基金互認」等金融領域的互聯互通機制。加上之前的QDII和QFII等機制,可以說,香港資本市場與內地廣闊市場相隔絕的狀態就被徹底打破,從而不僅為香港和內地投資者相互進入對方的資本市場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渠道,而且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加快了內地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同時,也為香港資本市場增添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尤其在全球經濟一片蕭條而內地經濟一枝獨秀的背景下,這些互聯互通機制對支撐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令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面對疫情衝擊不動搖,甚至逆勢而上,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然而,不能不承認,香港與內地迄今為止實施的一系列金融領域的互聯互通機制並不是沒有門檻的直通機制,而是有著許多門檻和限制條件的互聯互通,或者說是有條件、有限制的局部互聯互通,有些方面甚至聯而未通。當然,形成這種局面與內地的金融管制有關,更多的還是需要適應內地金融業開放的進程,需要一步一步來。人們也看到,較之啟動之初,無論「滬港通」還是「深港通」等機制,開放度都有了較大的提升,門檻在不斷降低,互聯互通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並且這一開放過程仍在持續當中。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施政報告指出香港近年通過多項金融「互聯互通」的政策措施,既助力內地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又擴大了本港的金融業務。中央繼續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除了會加快落實在大灣區的「跨境理財通」外,亦同意把按新上市制度在香港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條件下納入「互聯互通」的選股範圍。

 香港與內地開啟金融互聯互通機制已屆六年,相關成果有目共睹,但總的來說,兩地的互聯互通機制安排仍處在初級階段。展望未來,互聯互通機制開放的領域和提升空間十分巨大。首先,目前的互聯互通渠道主要集中在傳統金融領域,譬如,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投資等,隨着現代金融科技的發展及應用,數字人民幣異軍突起,區塊鏈技術如火如荼,新興金融領域為香港與內地金融互聯互通機制的構建提供了廣泛的空間和舞台。其次,目前香港與內地的金融市場仍然處於兩張皮的狀態,金融制度層面的互聯互通有待突破。如果香港與內地能夠在更高金融制度層面形成統一市場,那麼,就能夠把香港與內地的金融市場有機地聯結起來,從而形成更大的金融合力。第三,香港與內地在金融創新領域的合作仍然處於空白狀態,隨互聯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普及及壯大,兩地的金融合作與互聯互通完全能夠突破傳統領域攜手進行金融創新,從而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同時,也為香港金融發展尋求到新的增長點。

 顏安生

[責任編輯:岳昕]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