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錢學森誕辰109周年 心懷祖國 奉獻畢生

2020-12-10 11:05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他是傑出科學家,美國人稱他「一個人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他是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堅信「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也能搞」;他是科學家群體中以身報國的代表——錢學森。

 12月11日是錢學森誕辰109周年,本文摘選了和他有關的30個故事。這些細小或重大,歡欣或沉痛的人生切面,令我們更加敬愛這位前輩。

 今日,讓我們一起懷念錢學森先生。

 01

 錢學森曾說:「我的父親是我第一個老師。」父親錢均夫在花錢給錢學森買書上毫不吝嗇,並堅持為兒子挑選圖書、畫報。錢學森行將離開祖國前往美國求學時,父親送給他的禮物是一大箱「中華文化叢書」。

 滿周歲的錢學森和父親錢均夫

 02

 錢學森3歲時,因為父親工作調動,舉家從杭州遷居北京。當時錢家的四合院附近住著許多窮困人家。母親樂善好施,力所能及地幫助這些鄰居。錢學森說:「我的母親是個通過自己的模範行為引導孩子行善事的母親。」

 03

 念小學時,錢學森疊的紙飛機比同學們的飛得又穩又遠。錢學森的同學張維回憶:「錢學森疊飛機疊得非常精細,讓機身嚴格對稱,摺痕又光又平。從這裏就能看出,儘管年紀還小,要做什麼事的時候,他已經習慣於周密思索,用科學辦法達成目的。」

 04

 錢學森曾親筆寫下一份珍貴文件,回憶一生中給予他深刻影響的人,總共17位。除了父母和毛澤東、周恩來、聶榮臻5位外,其餘12人都是錢學森的老師。

 05

 錢學森1923年到1929年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念書。當時的校長林礪儒實施了一套提高學生智力為目標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錢學森回憶,他和同學們臨考前不開夜車,不死讀書,只求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學的知識。

 1926年在北京師大附中念書的錢學森

 06

 錢學森報考大學前夕,他的中學數學老師認為他數學好,應報考數學系;國文老師認為他文章寫得好,應報考中文系;美術老師則認為錢學森在藝術上有天賦,建議他學畫畫。此時,錢學森做出選擇:學鐵道工程,學造火車頭。1929年,錢學森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工程機械學院。

 07

 1930年暑假,錢學森因為染上傷寒,不得不選擇休學一年,在杭州養病。這一年,父親聘請了一位畫家,教錢學森畫國畫。錢學森很快掌握了國畫技巧。後來,在大學臨近畢業時,錢學森所在的1934級級徽以及校友通訊錄封面,都是他設計的。

 08

 除了作畫,錢學森還以音樂為友。他在大學同學動員下加入銅管樂隊,當時錢學森每天要花半小時練習圓號。他在班上成績名列前茅,有一次得到一筆獎學金,他第一反應是到上海南京路買一張《音樂會圓舞曲》唱片。

 錢學森(前左一)在交大銅管樂隊合影

 09

 1933年6月的一次水利學考試後,任課老師金愨教授宣布錢學森拿了滿分。錢學森拿到試卷後,發現了自己的一處筆誤被教授疏漏了。他毫不猶豫地舉手說:「報告老師,我不是滿分!」金教授看了試卷點了點頭,把試卷改成96分,但他說:「錢學森同學實事求是、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習態度,在我心目中是滿分。」

 改為96分的試卷

 10

 錢學森非常尊敬教工程熱力學的陳世英教授。陳世英有一次把錢學森應該得100分的熱力學考卷,批了99分。他對錢學森說,之所以這樣打分,是因為錢學森成績一直非常優異,為了防止他自滿,沒給100分。錢學森明白原委後,非常感謝老師。

 11

 1932年 「一·二八」事變中,日軍飛機對上海狂轟濫炸。目睹著天空中肆虐的日軍飛機,錢學森做出人生的第二次選擇:改學航空工程,學造飛機。他利用課餘時間閱讀航空方面的書,還發表了多篇關於航空的文章。錢學森最終考取了清華大學庚款留美公費生,專業是航空工程。

 12

 1935年8月,錢學森從上海乘船赴美國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錢學森學習上如魚得水。但是他不能容忍美國同學瞧不起中國人的態度。他對同學說:「中國現在是比你們美國落後,但作為個人,你們誰敢和我比試?」期末考試時,有位教授出了一些難題,大部分同學做不出來,認為老師故意刁難學生。誰知他們來到教授辦公室門前,看到門上貼著錢學森的試卷,卷面工工整整,試卷右上角有老師批閱的分數,一個大大的A後面還跟著三個+。本想鬧事的學生看著這份試卷,目瞪口呆,從此對錢學森刮目相看。

 1935年8月,錢學森從上海乘船赴美國留學。

 13

 1936年,錢學森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在學習過程中,他發現當時航空工程的工作依據基本上是經驗,很少有理論指導。他想,如果能掌握航空理論,並以此來指導航空工程,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錢學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選擇:從做一名航空工程師,轉為研究航空理論。他向加州理工學院提出入學申請,並成為世界著名力學家馮·卡門教授的博士生。

 14

 錢學森跟馮·卡門之間,曾因為對一個科學問題的見解不同而爭論。有一次,師生之間因為對錢學森的一篇文章觀點不一爭辯起來。馮·卡門一氣之下把文章扔到地上,兩人不歡而散。第二天,馮·卡門在辦公室見到錢學森時,給他鞠了一躬,並對錢學森說:「我昨天一夜未睡,想了想,你是對的。」

 15

 1941年,錢學森在美國《航空科學學報》發表科研成果《柱殼軸壓屈曲》一文,攻克了困擾航空界多年的難題。這篇文章僅有寥寥10頁,極為簡明,而錢學森在研究過程中僅編有頁碼的推導演算手稿就達800多頁,其中有些計算數字精確到了小數點後8位。論文完成後,錢學森把手稿存放到紙袋裏,並在紙袋外面寫下了「Final」(定稿)字樣。但他立刻想到,科學家對真理的探索永無止境。於是,他又寫上「Nothing is final」(永無止境)。

 錢學森存放論文最後一稿的紙袋

 16

 錢學森與妻子蔣英,自幼相識,兩家是世交。1947年回國探親時,錢學森已經36歲。此時,蔣英已成為簽約歌手。他追求蔣英,沒有甜言蜜語,也不懂送花,只是常常到蔣英家做客。錢學森對蔣英說:「你跟我去美國吧!」蔣英問為什麼,錢學森反反覆覆老是那一句話:「現在就走,跟我去美國。」沒說幾次,蔣英就「投降」了。

 與錢學森結婚前夕的蔣英

 17

 1947年,對於錢學森來說,是雙喜臨門的一年:他晉升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正教授,終身教授;這一年,他和蔣英結婚了。

 18

 1950年9月,錢學森遭到美國司法部的無理拘禁,隨後被關押在洛杉磯以南特米諾島的移民局拘留所。15天的非人折磨,使錢學森瘦了15公斤,還暫時失去了語言能力。

 19

 1954年,錢學森在被美國政府軟禁期間寫成的專著《工程控制論》出版後在科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科學美國人》雜誌希望作專題報道,並將錢學森的名字列入美國科學團體。這個想法被錢學森回信拒絕,信中寫明了一句話:「我是一名中國科學家。」

 20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一家來到洛杉磯港口,等待登上回國的郵輪。碼頭上擠滿記者,記者追問錢學森是否還打算回美國。錢學森回答說:「我不會再回來,我沒有理由再回來,這是我想了很長時間的決定。今後我打算盡我最大的努力幫助中國人民建設自己的國家,以便他們能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1955年錢學森一家啟程回國時,在郵輪甲板上合影。

 21

 1955年10月28日,錢學森一家抵達北京。第二天清早,錢學森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去了他在美國日夜想念的天安門。站在天安門廣場,面對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錢學森感慨道:「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國,現在,我終於回來了!」

 22

 回國後,錢學森被安排在中國科學院工作,籌備建立力學研究所。一次,陳賡大將問錢學森:「錢先生,中國人自己搞導彈行不行?」錢學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麼不能的?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我們中國人同樣能造出來。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不成?」

 23

 錢學森並沒有料到,國家會把研製導彈、火箭的任務交給他,讓他來做技術方面的負責人。國家的需要,使錢學森做出人生的第四次選擇:從學術理論研究轉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設。

 24

 1960年,中國的導彈事業才剛剛起步。蘇聯以為沒有他們的幫助,中國人根本就搞不出導彈來。錢學森不信邪,帶領大家繼續自力更生。那段時間,他一心撲在導彈事業上,三天兩頭要出差。他在酒泉基地一待就是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個月。而他的行蹤嚴格保密,連妻子蔣英都不知道,一度非常擔心「失蹤」的他。

 25

 錢學森一生中多次捐贈稿費、講課費和獎金,最大的一筆為100萬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系任教時,錢學森為培養祖國的國防科技人才而悉心授教。20世紀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計算尺是力學系的同學上課時應該人手一把的工具,但因為價格比較貴,許多同學買不起。錢學森拿出他獲得中科院科學獎金一等獎的一萬多元錢,讓學校教務人員給每位學生配一把計算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用錢學森捐資為學生購買的計算尺

 26

 回國以後的幾十年裏,不論是工作,還是休閒,錢學森經常穿著一身簡樸的藍色卡其上裝和軍便褲,而從美國帶回來的西裝則送給了身邊的工作人員。直到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受組織委派赴外訪問,才臨時定做了一身中山裝。

 27

 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一位新戰士,曾因一件「小事」受到錢學森的表揚。1966年「兩彈結合」試驗前,這位戰士在進行彈體內外觀察時,發現彈體內部24號插頭第5接點裏有一根大約5毫米長的小白毛,擔心因此造成通電接觸不良,他用鑷子夾,細鐵絲挑,都未能取出小白毛,最後用一根豬鬃才把它挑出來。錢學森知道後,極為讚賞,小心翼翼地把這根小白毛包好,帶回北京作為作風嚴謹的典型案例,教育全體航天科技人員。

 28

 1982年,從國防科研領導崗位退下來的錢學森已經71歲了。他又做出了人生的第五次選擇:再次回到學術理論研究當中。他非常看重自己晚年的科研成果,對堂妹錢學敏說:「我這些年來和你們一起研究和探討的這些問題與設想,才是我回國以後開創性的、全新的觀點和理念。它的社會意義和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可能要遠遠超過我對中國『兩彈一星』的貢獻。」

 29

 兒子錢永剛曾經被老師叫去訓話,要求把4個4分都提高到5分。經過半學期努力,錢永剛最後4分消滅了,都是5分。結果錢學森說,我看有兩個4分也很好。錢永剛說,父親的意思是「滿分不是最佳的選擇」。

 30

 無論是在從事導彈航天期間,還是從國防科研一線領導崗位退下來以後,為了及時跟蹤世界科技和時政前沿,錢學森特地拿出工資、補貼及稿費等的一部分,設立自己的專項購書基金,用於購買各種最新出版的書籍,訂閱各種不同領域的雜誌。直到2009年10月31日去世前兩天,錢學森仍然在讀書看報。

 在30個故事中,蘊藏著錢學森關於人生的五次重要選擇。這五次選擇,都是錢學森將熾熱的愛國情懷融入學習和工作後作出的決定。

 世界上有兩種礦藏,一種是物質礦藏,很容易被用盡;另一種是精神礦藏,是無窮無盡的。看到一代科學家將個人的興趣愛好與祖國的迫切需要緊密結合,我們也備受鼓舞。「只有獻身於那些超越自身的存在,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

[責任編輯:黃鶯]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