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專家:內需不足是當前突出矛盾 政策延續「呵護」不會驟緊

2020-12-15 20:14
來源:香港商報網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並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業界認為,這為此後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下了基調。展望明年經濟工作重點,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牢靠,特別是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戰略支點,在今年這個基礎有所動搖,內需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料2021年會將就業民生放在首位,增加居民收入、促進就業以提振消費。受訪經濟學者普遍認為,儘管對於明年經濟增速有較高預期,但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因素,預計特殊時期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會逐步退出,加息、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等則缺乏操作空間,宏觀政策面臨新的考驗和挑戰。

 經濟增長基礎未築牢

 展望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前景,不少經濟學家都提出了較為樂觀的預測,判斷大都認為可實現7%以上的經濟增速。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許憲春提出,明年將補上今年疫情導致的窟窿,全年增速料可達7-8%。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經濟展望報告稱,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將顯著快於全球經濟增長,特別是在2021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達兩位數,預計全年增長9%左右,一季度經濟增速可能高達15%左右,二季度後漸次回落。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開局之年,明年大家對經濟的預期都有所恢復。他強調說,當前,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並不牢靠,特別是消費應當經濟增長當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但是從今年來看這個基礎其實是有所動搖。

 中銀香港金融研究院經濟學家丁孟亦向本報記者指出,眼下國內經濟增長的狀況其實並不是在一個特別確定的環境下去考量,「經濟增速不一定會反彈那麼高」。儘管國內疫情相對穩定可控,但整個國際大環境還不存在不確定性,在這個前提下,經濟增速要保持在一定範圍內,防範外部衝擊,包括國際市場對中國商品需求的一些變化。

 內需應發揮經濟增長戰略支點作用

 徐洪才坦言,當前,經濟恢復的基礎並不牢靠,首先就是作為經濟增長戰略支點的內需,仍然顯得比較疲弱,今年外需對經濟的貢獻則出乎市場意料。另外,在中秋和國慶雙節疊加因素下,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3%,預計全年仍會錄得負增長。他認為,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實際上是拖累,當前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是內需不足。

 徐洪才認為,投資在經濟恢復當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但是坦率講也存在結構性問題,主要是房地產開發投資一枝獨秀,製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等都相對偏弱,這也反映中小微企業生存和發展狀況仍不容樂觀。他指,消費與收入預期,特別是與中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狀況息息相關。倘若消費需求不能得到回升和提升,寬信貸政策下,資金也難以流入實體企業。

 徐洪才直言,總理在今年記者會上講過「疫情過後民生為要」, 民生應是放在首位的問題。他說,解決民生問題首先是就業,其次是鞏固前期脫貧攻堅成果,第三則是新一輪改革的問題。作為增加收入,促進消費的前提,要把擴大就業放在優先位置。他表示,消費在經濟增長當中發揮的是基礎性作用,但是今年這一基礎有所動搖,錄得負增長主要是疫情的特殊原因,而2021年如何促進消費值得關注。

 需求側改革如何著力?

 12月11號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提出了「注重需求側改革」,「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國盛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熊園認為,需求側改革核心應是擴大內需,抓手是出台促消費舉措、推動配套制度改革。他指出,劉鶴副總理在「十四五」規劃輔導讀本中提出,「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始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徐洪才分析稱,從近期看,11月份CPI負增長,PPI今年也處於下降,向上突破的勢頭並不明顯。他認為,這說明需求不足是當前突出的矛盾。在復工復產的工程當中,供給測、供應鏈修復先於需求,若需求不足,產品過剩沒有訂單,經濟擴張也會受到限制,擴張性財政政策、穩健靈活的貨幣政策都難以發揮效果。目前,存在一些新型消費供給不足的問題,比如養老消費、健康消費、文化消費和心消費等等,精神層面上的消費亦存在服務品供給不足。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張春曉指出,我國居民儲蓄率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消費增長潛力很大。關鍵是要讓大家敢消費、方便消費。因此,供給側改革還需要在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民生板塊著力。

 宏觀政策保持穩定連續

 由於中國經濟率先復蘇,一些經濟學家已經開始探討超常規政策如何退出的話題,監管層亦有談及「特殊時期政策退出」的問題。受訪經濟學家認為,隨着經濟逐漸恢復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勢必要逐步退出,而如何退出則給宏觀調控提出了新的考驗和挑戰。

 徐洪才表示,政策退出太快,會掐死實體經濟復蘇的勢頭,存在經濟增長二次探底的風險。如果過慢,從目前來看11月份M1增速高達10%,顯然貨幣從流動性看是寬鬆的。但是從微觀上看,很多企業資金緊張,一些風險只是露出了「冰山一角」。從近期債券市場的違約事件也反映潛在的風險,防控金融風險應引起高度重視。他坦言,政策面臨兩難選擇,2020年財政赤字率會達到空前的6%,高赤字率是不可持續的。

 數據顯示,截至12月10日,中國債券市場共發行各類債券54.7萬億元,同比增長27.8%。其中,國債、地方債發行量雙雙超過6萬億元,政策性金融債發行超過5萬億元,超短融發行超過4萬億元,公司債發行超過3萬億元,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超過2.5萬億元,悉數突破歷史紀錄。

 徐洪才說,債券市場的爆發性增長意味着槓桿率上升過快,明年對這種勢頭要予以適當控制。但是,現在還沒有到降槓桿、緊貨幣的時候。「很考驗決策部門的智慧,對宏觀調控提出了新的考驗和挑戰。」他表示,包括中小企業延期還本付息的政策亦需要研究出新的政策相銜接。

 「在問題沒有完全解決清楚之前,流動性、利率等方面的『呵護』都不會突然收緊。」丁孟分析稱,2021年相信會是逐漸貨幣正常化的一年,仍然需要防範各種不確定性,如國際市場的變動,或者說對中國商品需求會發生的一些變化。此外,財政政策上應當會減少專項債發行,財政赤字的規模會有所調整。貨幣政策上,不會著手準備加息,尤其是在CPI不存在通脹壓力的情況下。他說,現在已經過了危機應對階段,轉向預防性的階段,料經濟工作會議會在金融監管防風險和穩槓桿上更多著墨,而實質性的加息或者調高準備金率等,則不存在太多可調整空間。(記者敖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系列:

    徐洪才:中國明年GDP增速預計可達8%左右

    文宗瑜:收入分配改革是「十四五」時期改革的重中之重

    黃志龍:監管部門應設計全國統一的不良資產交易規則

    定調2021年經濟工作 政治局會議釋放六大信號

[責任編輯:朱劍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