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嘗試和啟發

2021-01-07 02:45
來源:香港商報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盧明傑

 近年逆全球化與單邊主義大行其道,尤其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全球產業鏈下分工合作和互相依賴的系統大受衝擊,部分國家擔憂對他國的過度依賴,開始嘗試將本國企業和產業鏈撤回本國,例如日本在2020年4月為加強供應鏈的彈性和多元化,緊急推出2435億日圓資助本國企業將其生產線撤出中國,轉而至其他未受疫情困擾的地區;美國候任總統拜登亦提出在未來10年動用3萬億美元,加強公共基礎設施、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協助其製造業關鍵供應鏈遷回美國。

 在全球經濟合作體系不穩之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以視像會議的形式成功簽訂,為全球化的經濟打下強心針。RCEP的成立源於東亞各國皆希望以多邊主義的互惠共利的經貿合作,削減區域內的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實現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增長。RCEP作為目前最大的貿易協定,覆蓋東盟十國和中日韓澳新五國22億人口,地區GDP合計高達25萬億美元。

 RCEP共同加大區域內與鄰國貿易增長,幫助改善東亞地區的貿易獨立性和經濟穩定性,打破高度依賴歐美的局面,各國在亞洲經濟的利益綑綁更為緊密。2020年東盟超過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增加地區衝突的成本,有助加強東亞地區的政經穩定,例如中菲雖在2016年南海仲裁案中分歧嚴重,但在中國「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外交策略下,中菲經貿合作緊密,中國更是菲律賓最大的出口市場和進口供應商(分別佔27%和23%)。

 東南亞是後疫情時代新興市場

 雖然東盟目前經濟體量較小,2018年GDP總量僅2.94萬億美元,次於美、中、日、德四國,但越南、泰國為首的東盟各國擁有完善的產業基礎,制度建設相對完備,如越南的紡織業、馬來西亞的礦產業,相當一部分國家的產業結構與中國產業轉移具高度互補性,而東盟人均GDP僅4510美元,人口紅利充足,適合人口集中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發展,意味着市場仍有大量的發展空間;市場開放度的擴大、關稅的降低能促進東盟各國整合區域供應鏈的機會,將使東盟的產品更具競爭力,並將在國際經濟分工體系下能進一步實施結構改革。再者,今年新冠疫情襲來,歐美地區新冠疫情陰雲不散,經濟復蘇前景遙不可及,拖累全球經濟發展,東南亞各國的封城防疫措施普遍張弛有度,有效控制疫情。東南亞地區可謂是在後疫情時代全球最具潛力的新興市場,將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參與者和主力引擎。

 因西方諸國多得益於在剝削和掠奪為本質的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制度下,所以西方政府多以零和博弈的現實主義觀點來看待本次的合作,部分陰謀論者更猜忌RCEP是中國擴張其影響力的工具,這可謂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中國官方多次聲明其不追求霸權主義或新帝國主義,而是旨在推動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全球治理理念。面對美國候任總統拜登所提倡針對中國的制衡手段「民主國家聯盟」,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RCEP成立之際亦言:「沒有多少國家願意加入一個會排除其他國家的聯盟,尤其是一個沒有中國的聯盟。」

[責任編輯:岳昕]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