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在廣州市增城區,有一道客家特色小吃叫「鵝湯糍」,最近被列入第五批增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鵝湯糍,由糯米粉做成簡易的糍粑,與之搭檔的是鹹鵝肉、鵝血,配上芹菜蒜苗,放入煮沸的鵝湯內,鹹香粉糯、老少鹹宜。
客家特色小吃鵝湯糍
據了解,遷徙過來增城居住的客家人,充分利用增城當地自然環境資源,採用客家族群自家廣泛種植的糯米,碾成糯米粉,做簡易糍粑團,用煮年鵝熬出來的湯做湯底,製作成鵝湯糍。鵝香濃鬱且糯米糍粑軟糯爽滑,具有濃厚的客家傳統飲食文化特徵。
增城區級「非遺」鵝湯糍製作技藝傳人蔣永亮向記者介紹,增城客家鵝湯糍歷史悠久,在中新鎮福和、永寧街、荔城街一帶比較流行。而增城不少客家人過春節都有吃鵝、吃糯米糕的習俗,全鵝代表周全,糯米糕代表團圓,兩者搭配的鵝湯糍更有吉祥的寓意,是客家人團年飯的一個主食。
據悉,製作鵝湯糍需要的原料不多,只有糯米粉、鹹鵝和鵝血三種,但製作工藝相當考究,包括藏鵝、選鵝、煲鵝、醃鵝、煮湯、搓粉、揉面、捏團等8道工序,曆時三四個小時。「藏鵝這個步驟尤為關鍵,可以讓鵝肉吃起來更具口感。通常我們會把從市場採購回來的老鵝,通過喂養稻穀、蔬菜等來改變飲食習慣,讓鵝排出體內的飼料後不斷地長出結實的肉,從而在烹飪時能提升鵝肉的口感。」而鵝湯糍的小配菜也相當講究,記者見到,用於提鮮和去油膩的芹菜和蒜苗必須是香芹和紅頭蒜,因為這樣更香更壓腥。
蔣永亮說,以前,和家人一起做鵝湯糍主要是喜歡吃和感受團聚的氛圍,現在,更多的是為了堅守傳統手藝。蔣永亮的手藝是跟著母親學的,他表示往後也會傳授給後代,也算有了傳承。為了擴大鵝湯糍這一傳統小吃的知名度,蔣永亮近年來積極參加各項美食非遺展演。每次展出,鵝湯糍都供不應求,深受廣大群眾歡迎。(記者 賴小青 特約通訊員 李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