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導體短缺,特別是汽車用芯片狀況最嚴重,日本媒體認為,開端是美國政府對中國大陸企業的制裁。
日本經濟新聞25日報道稱,由於大陸企業華為、中芯國際接連被美國制裁,導致訂單集中湧向了代工供應量佔全球超過6成的台企。再加上汽車用半導體的需求快速復蘇,供應短缺跡象加強,有觀點認為到近年下半年才有可能恢復。
2021年1月14日,台積電在台北舉行財報發布會。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魏哲家略帶困惑地表示,2020年10-12月汽車用半導體的訂單突然增加,導致了目前的半導體短缺。他認為目前難以解決芯片短缺的問題。
半導體行業受到「兩支箭」襲擊
報道稱,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春季汽車行業不得不進行大幅減産。成功遏制疫情的中國市場顯示出令人驚異的復蘇勢頭,到6月已恢復至同比增長11%。
但是,中國某大型車企的高管表示,由於疫情已擴大至全世界,當時汽車行業「只訂購了之後3個月的半導體等零部件,並未擬定樂觀的生産計劃」。
直至2020年7月,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政府加強對華為的制裁,華為只得趕在新制裁於9月啟動之前大量「囤貨」,台積電等台灣半導體企業自7月起進入了罕見的繁忙期。
實際上,台灣的8月出口額按單月計算創出歷史新高。半導體佔到出口的36%,當局官員也表示僅對華為的出口,8月就達到約2000億日圆。
(日經新聞網)
2020年9月中旬消息傳出美國制裁的矛頭將指向中芯國際。美國高通迅速採取了行動,相繼走訪台積電和聯華電子(UMC)等台灣半導體企業,為了替代中芯國際下了大量的訂單。讓疫情下原本就因個人計算機、遊戲主機、智能型手機忙得不可開交的半導體業更加難負荷。
報道指出,儘管中芯國際生產的芯片技術水平較低,但在傳感器、電源管理上,卻是汽車不可或缺的零件。由於這些芯片利潤空間小,對代工廠而言缺乏吸引力,許多廠商通常是利用已折舊的設備,不再追加投資。擁有更先進技術的台企更傾向於生產利潤高的產品。
芯片價格連續大漲
報道稱,台積電子公司、華聯電子等大廠考慮調漲芯片價格,漲幅最高達15%,以車用芯片為主,最快2月下旬起調漲;車用芯片價格主導權掌握在台廠手中。
報道指出,台灣半導體廠商去年秋年也曾漲價約10%到15%,當時是因為汽車廠商增產,緊急追加車用芯片訂單,若今年2月再度漲價,將是罕見的連續大漲。
汽車製造商與包括車用芯片在內的汽車零件廠商,通常是每年議價一次,為降低成本,車廠會要求零件廠降價約2%到3%,這是汽車製造商的收益來源,然而這次卻是車用芯片的零件製造商,反過來要求漲價,逆轉原本的價格主導權;車用芯片價格轉為由台灣企業主導。
這顯然會影響到整個汽車製造業的收益。
然而,對於半導體缺貨,聯電財務長劉啟東說,目前工廠產能已全部投入,短時間內很難增產,無法預估何時可以解決半導體缺貨問題,即使整備產線,也需要半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