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張介嶺:中美關係要「正和」不要「零和」

2021-01-31 10:35
來源:香港商報

 當地時間1月27日,美國新任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在任職後首個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與中國的關係可以說是當前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最為重要的關係。

 布林肯的表述釋放出幾大資訊。首先,中美關係一些對抗面越來越大;其次,中美之間存在競爭關係;第三,中美仍有合作的空間。兩國在包括氣候變化等共同關注的領域保持合作既符合中國的利益,也符合美國和全世界的利益。

 總體看,從拜登政府內閣提名聽證會的情況看,不少高官對華思維冷戰色彩依舊濃厚。1月19日,布林肯在參議院提名確認聽證會上稱,對美國來說,現在世界上的「頭號挑戰」就是中國,並告訴媒體稱,儘管不認同特朗普政府對華具體手段,但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沒有錯。他還呼籲美國兩黨團結起來,一致應對「中國挑戰」。

 同日,耶倫說,為了更好地與中國競爭,拜登「將很快推出一攬子計劃,通過投資我們的基礎設施、投資我們的人民和創造更有競爭力的經濟來加以完成」。

 在回答參議員本·薩瑟的提問時,耶倫稱,中國是「我們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政府有必要設計一套廣泛的、多層面的方法應對中國引發的威脅」,「我們需要瞄準與竊取知識產權和貿易機密的,以及獲取敏感技術、美國敏感數據和販賣芬太尼等有關的非法活動」。

 她表示,美國準備在「傾銷產品、設置貿易壁壘和向企業提供非法補貼」等方面將經濟鬥爭的矛頭對準中國。較之特朗普政府單方面向中國徵收關稅的做法,耶倫認為,美國可以尋求與盟友合作,共同解決涉華問題。同時,制裁仍將是美國財政部的重要手段。

 國家情報局總監海恩斯在聽證會稱:「美國應對中國構成的威脅採取激進立場,利用情報反擊中國。」她強調,兩黨都在強調中國情報的威脅性和極端重要性,她計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與中國相關的情報工作中,並將此作為情報局優先事項,投入更多資源。

 不難看出,迄今為止,美國對華強硬的主流共識沒有改變。儘管與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相比,新政府採取的手段或許不會那樣魯莽,但中美關係仍面臨巨大挑戰,雙方在台灣、香港、新疆,以及經貿、技術等方面的衝突甚至還有可能激化。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政府對亞洲事務的關注明顯增強,專門在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增設了「印太事務協調員」職位,擔此要職的是素有「亞洲沙皇」之稱、曾在奧巴馬政府擔任主管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的庫爾特·坎貝爾。

 專家認為,增設「印太事務協調員」職位無疑在美國決策機構中進一步提升了亞洲戰略的重要性,其一大考量是聯合盟友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在亞太地區重建平衡和秩序合法性。《華盛頓郵報》有評論指,坎貝爾的任命「讓緊張的亞洲盟友放心了,因為拜登政府正在認真對待中國的挑戰」。

 坎貝爾是奧巴馬政府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設計師,由其擔任「印太事務協調員」,對中美關係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平心而論,他對中美關係的把握是理性的。去年11月13日,他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發言時透露了對中美關係的一些看法,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是認可中美關係被定性為「競爭關係」。他稱,「我們會有合作的階段和時刻,也會有彼此碰撞的時期」,「我相信中美關係的總體框架是競爭」,但希望在「競爭」前面要加一個修飾語「穩定」,即「穩定的競爭」關係。

 二是中美關係的前路仍面臨巨大挑戰,兩國之間需重建一種有助於支持促進雙邊利益的新機制,「聚焦建立能夠防止和應對意想不到的危機和事態升級的機制。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兩個如此先進的國家,我們在系統上竟幾乎沒有發生危機時防止出現問題的防護欄。我認為這至關重要。」

 三是中美之間培養合作習慣是必要的。他認為,中美之間幾乎沒有合作的習慣。兩國在商業方面雖有合作、有接觸,但在官方舞台卻很少很少。因此,合作可從較小的事情開始,如一些發展問題,或許是疫情,以及疫苗的分配等。

 顯而易見,無論是坎貝爾,還是布林肯,他們強調的是兩國既有競爭,也有合作,總體上是競爭遠大於合作。

 早些時候,坎貝爾在輿人合著的一篇文章中稱,「中國不斷增長的力量確實破壞了印太地區的微妙平衡,並鼓勵了北京的領土冒險主義」。美國應與盟友一起「向北京傳達一個資訊,即中國目前的道路存在風險」,「這項任務將是最近美國治國史上最具挑戰性的任務」, 「重新調整與歐洲和亞洲盟友的關係」系「未來幾十年制衡中國的唯一機會」。

 然而,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須摒棄冷戰思維,無論是奧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還是特朗普時期的印太戰略,簡單地新瓶裝舊酒恐事與願違。事實上,當今的亞洲形勢與坎貝爾設計亞太再平衡戰略時已大不一樣,即使與十年前相比,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和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亦已明顯下降。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增勢依舊強勁,2020年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全年經濟總量突破了100萬億元人民幣,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由上一年的16.3%增至17.5%左右,世界銀行發布的1月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其中,中國經濟將增長7.9%。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拜登政府固然可以聯合其他國家遏制中國,但面對像中國這樣的體量並已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的國家,要找到不損害盟友利益的方式制衡中國談何容易,最近中歐投資協定的簽訂充分顯示,在中美爭拗中「歐盟不會靜靜地坐著當旁觀者而不尋求自己的戰略利益。」

 正如坎貝爾曾經指出的那樣,利用民主同盟或志願者同盟遏制中國,許多國家會願意加入,但如果排斥它們在貿易投資等問題上對華接觸,願意加入的國家會少許多。很少有國家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對許多國家而言,中國事關它們的經濟、甚至政治安全,實在是太重要了。

 毫無疑問,穩定中美關係符合中美各自利益。對拜登政府而言,當務之急是避免在台灣、新疆和香港等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挑戰北京的底線,以防中美關係翻車,同時,弱化中美關係中的對抗成分,擴大合作面,逐漸將兩國關係引上良性競爭的軌道,協同發展,合作共贏。

[責任編輯:岳昕]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