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法會議員 蔣麗芸
政府上星期表明將於本屆立法會提交《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容許從獲認可的醫學院畢業的本港永久性居民,返回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工作。所有獲批申請人都要先獲公營醫療機構錄取,並在取得專科醫生資格及在有關公營醫療機構工作五年後,才可正式註冊。
事實上,香港醫生人手多年以來一直嚴重短缺,目前每1000人只有2.0名醫生,比例遠低於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和英國(3.0名)等先進經濟體,市民排隊看醫生經常等到頸都長。雖然政府已積極培育本地醫生,但訓練需時,擴張醫學院培訓額亦有實際局限。按現時情況推算,直至2030年香港仍短缺1610名醫生。可見單靠增加本地學額根本難以解決醫生人手不足問題。因此,雖然政府的建議與坊間以及民建聯的建議不盡相同,但無可否認是一個突破,值得肯定。
不過,政府目前的建議只限於引入海外的香港永久性居民,這在政治上可能較容易被接受,但能否有助解決香港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關鍵還需要看具體有多少香港永久居民在海外就讀醫學專業,這方面政府應提供完整數據。但如果按目前的短缺程度來看,只限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做法可能只是杯水車薪。政府應研究放寬條件,令條例涵蓋範圍擴大至所有非香港永久性居民。這樣才可望有效補充醫生人手。
僅涉「港人醫生」杯水車薪
政府建議的另一個限制是設立約100間認可醫學院的名單。這個限制看似合理,其實並無必要。因為與港大、中大相若水準的大學只有數十所,本身選擇就很有限。而且有時雖然學校的整體質素較差,但不代表畢業出來的醫生質素差。政府不應用名單制「框了自己」,建議只要聘請醫生的機構,例如醫管局和衛生署等評估認為申請者符合資格,便可自行決定是否錄用。
引入海外的優質醫生是一個德政,期望特首能盡快將條例草案交到立法會審議。相信政策落實後,可以紓緩公立醫院壓力,對公立醫院醫生及病人都是好事。希望本地醫生們能高抬貴手,並以廣大香港市民的利益為重,不要再無理反對,讓基層患者能早日得到治療。(中通社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