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指,全球合法貿易商品都以國際商品統一分類代碼系統來分類和編定代碼,但港大研究發現許多所謂合法的野生貿易未經妥善審查,34%的貿易以空泛代碼紀錄,並只顯示其評稅分級而沒有提供產品明細;研究團隊因此建議應提高代碼系統的透明度,以提高追溯性,從而協助監控非法貿易;港大表示,研究報告已於科學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刊登。
港大透露,研究是由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研究部及鑑識保育實驗室的博士研究生Astrid ANDERSSON主導,研究團隊採用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資料庫的官方國際數據,分析全球貿易數字,並找到國際商品統一分類代碼系統的盲點。
港大指國際商品統一分類代碼系統包含5,300種全球不同商品的代碼,由於系統設計主要以評稅作為目標,而非用作追蹤單一物種商品、再加上單一代碼可囊括過千物種,對於追查個別物種的貿易造成困難。
圖為1997年至2016年,各野生動植物貿易類別的頭三名進出口國家/地區,其總貿易額以美元計算。
港大表示,雖然國際商品統一分類代碼系統在設計上有漏洞,但它是目前唯一能追蹤國際非瀕危野生動物合法貿易的方法,而參與研究的學者提議對系統改良,以幫助各界追查野生動物貿易。
港大研究更顯示撇除海鮮貿易的數據後,香港是全球首要的野生動物貿易樞紐,當中以時裝(皮草)和中藥類別為主,而9成進口香港的野生動物及其產品均會被轉口至其他國家;泰國和越南則是野生動物或其產品的重要轉口地,位列全球「加工野生動物產品」出口地首五名。研究團隊認為,各國應將監管野生動物之資源投放在重要貿易轉口港,這樣將為打擊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帶來最大效益。
數以十億美元的野生物種和其產品貿易,通通化成空泛代碼,對追查個別物種之貿易造成困難。供圖:港大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研究部及鑑識保育實驗室的博士研究生 Astrid Andersson
港大其後談及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它可追查瀕危物種的貿易並管制逾3.5萬種合法的瀕危絕種動物貿易,當中包括多種爬蟲類、鳥類和魚類,但研究團隊發現這些物種雖然在主要市場上佔龐大銷售量,但其貿易卻以空泛代碼紀錄,產品描述亦過於簡單,而且個別代碼和描述更被濫用。
港大指多種鳴鳥、魚類、木材和植物物種並不包括在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的紀錄,而「活體爬蟲類」的代碼卻包含多達1萬種蛇類、蜥蜴、龜類及鱷魚物種,當中只有約一成被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存檔;至於寵物類別中有95%被標籤為觀賞魚、其他鳥類或其他爬蟲類,但無法得知其實際品種的資料;公約亦將魚類分成162種,但當中有過千種魚被列入「觀賞魚」類別。
香港是全球中藥的最大入口地及第二出口地。供圖:港大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研究部及鑑識保育實驗室的博士研究生 Astrid Andersson
港大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研究部及鑑識保育實驗室的博士研究生Astrid ANDERSSON表示,研究揭示了目前追蹤野生動物貿易系統的毛病,並闡述如何改善此系統,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踏出第一步;研究還指出應被針對加強執法之重要轉口國家及地區及設立針對個別物種商品代碼系統的必要性。
港大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研究部高級講師Caroline DINGLE博士認為,儘管絕大部分野生動物貿易皆為合法,但其規模之大,加上目前並未能好好監察和控制其貿易程度,貿易有可能導致過度開採。全球應建立合適的制度來監察合法野生動物貿易,以免導致生物多樣性進一步下降、全球還應適時根據這些貿易的未來趨勢和發展來調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