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國兩會上周閉幕,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規劃是2035年遠景目標的開局,也是中國GDP力求重返全球第一的決勝衝刺階段,備受國內外關注。
中國政府從1953年起制定「五年計劃」,但到了2006年,「計劃」一詞改為「規劃」,一字之變深刻反映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轉型。今年又有新猷,「十四五」規劃有些方面不再設硬指標,屬性分為預期性、約束性,不設具體的GDP成長目標,因為「十四五」規劃主體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經濟增速不再是核心問題,高品質的增速才符合發展方向。如今沒有了目標值,但有預測值,各經濟研究部門或智庫對GDP的專業預測可供企業或市場參考,許多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均是如此,這或可避免施政當局為追求GDP目標而採取不必要或不正確的刺激經濟政策。
「十四五」規劃期內有危有機、有利有弊,中美兩國世紀大博弈將持續激烈,政治、經濟、外交等國際形勢都面臨嚴峻挑戰,但內地形勢較為穩定,過去數十年經濟飛速發展所帶來的問題如環境破壞、腐敗、貧窮等多已獲得基本控制與改善,有利於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可應對美國針對中國而主導的「脫钩」戰略;但長期而言,中國出生率持續下降,人口紅利將逐步減少,所以今後國家宜追求高質量發展,以創新驅動經濟,才能推動「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促進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的大幅躍升,希望到2035年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之遠景目標。
在知識經濟時代,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日益重要,我們還需要提倡社會文明、提升國民質素,縮小貧富差距、完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廣泛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大貢獻。希望我們在各方面都走向世界前列。
作者:全國政協委員方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