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醫】一個千年的傳說

2021-03-24 14:20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不知葫蘆裏賣的什麼藥」,這是人們在生活中常應用的一句俗語,比喻搞不清某件事的內容或某人做事的思想動機及企圖。這句俗語肯定與葫蘆有關,葫蘆在古代稱作「壺」,俗稱葫蘆瓜。《詩.豳風.七月》裏「八月斷壺」指的就是盛藥的葫蘆,即「藥葫蘆」。

 「懸壺濟世」也是人們對中醫學的一種稱謂。中醫師開業被稱作「懸壺」,把中醫事業稱作為「懸壺濟世」。在古代,很多中醫總是將藥裝在葫蘆裏,尤其是走方搖鈴郎中,總喜歡肩背葫蘆,手搖鈴串,走巷過鄉,遊走四方,為人治病。傳說中的「八仙過海」中的鐵拐李,常背有一個裝有「靈丹妙藥」的葫蘆,神話小說《西遊記》之中太上老君煉丹房裏存放金丹,都用葫蘆安放。

 藥葫蘆的典故,可見於晉代葛洪《神仙傳》及一些古史雜說。在漢朝,河南鬧瘟疫,死者許多,無法醫治。一天,一位神奇老者在巷裏開了一個小藥店,門前掛了一個藥葫蘆,裏面盛滿了藥丸。聲稱專治瘟疫。這位「壺翁」身懷絕技,樂善好施。凡來求醫者,老人就從藥葫蘆裏拿出一粒藥丸,讓病者服用。吃了這位「壺翁」藥的人,一個個奇跡般地病就好了。這時,有汝南人費長房,見老翁待求醫人散去,自己就跳入壺中。他覺得非常奇怪,於是前去拜訪探個究竟。老翁見他誠意,便邀他同入壺中。費長房從此隨其學道,壺翁盡授其「懸壺濟世」之術。此事後來一傳十,十傳百,代代相傳。因而後來人皆稱賣藥、行醫者為「懸壺」。

 上述的故事,雖帶有傳奇色彩,但也反映了東漢時期盛行的這一種行醫方式,當時醫家掛藥葫蘆主要有兩重意義,一是向世人表明「懸壺濟世」的宏願宗旨;二是看重葫蘆作為盛藥的實用價值,是保存藥材的良器。它密封性好,防潮、防霉,保持藥物乾燥。唐代藥王孫思邈外出採藥時,必是身掛一個藥葫蘆。歷代相傳,「懸壺濟世」在民眾中也成為中醫行醫的一種代名詞了。(文:吳文豹)

筆者簡界: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責任編輯:副刊]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