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 深圳故事】致富思源 不忘初心 走進南嶺村,感受黨史學習教育「活教材」

2021-04-07 22:44
來源:深圳特區報

 春日鵬城,求水山下,龍崗區南嶺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成了熱門的黨史學習「打卡地」。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告訴記者,3月以來,每天都有三四批市內外的黨組織前來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忙不過來,只好開啟提前預約模式。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由於黨組織的堡壘作用發揮得好,凝聚力足、動員力強,南嶺村從人均年收入僅100元、集體資產不足7000元的「鴨屎圍」,發展成為村民人均分紅超17萬元、集體資產超過35億元、轄區管理人口超10萬人的全國文明社區。

 在面積達8000餘平方米、全省規模最大的南嶺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4樓,南嶺村「致富思源展覽館」的前言為這滄桑巨變寫下注解:是黨的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指引,南嶺村人在堅強的黨組織帶領下,團結一心,艱苦創業,奮勇拼搏,走出了一條共同富裕的創新發展之路。

 跟着黨走:堅定信仰敢想敢幹為「爭一口氣」

 展覽館裏,一張張老照片反映了當年的真實面貌:簡陋的灶頭、破舊的農具……貧困的生活迫使許多村民外逃到香港謀生。如今,南嶺村在香港的鄉親達1600多人,還成立了南嶺村同鄉會組織。

 回首往昔,76歲的南嶺村老書記張偉基感慨良多。在當年嘗試逃港的村民中甚至有他的愛人,有的逃港村民發誓「死了骨灰都不要吹回南嶺」。

 正是這樣的強刺激,讓他痛下決心,一定要借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讓村民過上好生活。他說,作為一名黨員,就要堅定信仰,要為國家建設、家鄉建設爭一口氣。

 在南嶺村,「43萬元的故事」家喻戶曉,這也是南嶺村的「第一桶金」。1982年,南嶺村獲得了43萬元國家徵地補償款。當時有村民建議分錢,原本可以分得大筆補償款的張偉基在組織黨員群眾討論後,決定將補償款用於廠房建設,發展集體經濟,並由此引進了南嶺村第一家來料加工廠,為後來的經濟騰飛打下重要基礎。

 為招商引資,張偉基倡導村民組建「清潔隊」,並動員村幹部家屬參加,帶頭幹又髒又累的活,把並不漂亮的村容打掃得乾乾淨淨,硬是用誠心感動了前來考察的外商;

 為服務外商,村裏組建「打路隊」,廠房修到哪裏,路就打到哪裏;

 為保障生產,颱風暴雨天,所有村幹部自覺冒着危險到一線看護廠房;

 村裏更明確提出「富而好勞」倡議,在村民中樹立艱苦奮鬥的正氣,永葆熱愛勞動的傳統……

 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靠着黨員幹部帶頭、村民齊心奮鬥,老書記張偉基帶領南嶺村實現了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的飛躍。之後,新書記張育彪正式「接棒」,提出「過去『種』田,『種』房子,現在『種』高科技企業」的新發展思路,推動南嶺村產業轉型升級。

 張育彪介紹,40年來南嶺村先後投入6億多元興建廠房和配套設施,引入外資10多億港元,目前有工廠企業50多間,村辦五星級酒店一間,工業、商業旅遊業、風險投資並舉發展,同時注重產業轉型升級,積極轉變增長方式。

 致富思源: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南嶺村的今天

 「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就沒有南嶺村社區巨大的發展變化」「有了黨的好政策,大家在黨的領導下,齊心協力,南嶺村才能不斷地擴大生產,取得一個又一個的發展成績」……

 3月22日,一堂生動精彩的黨課在南嶺村社區舉行,活動邀請了老黨員、老幹部、老村民講「四史」,作為南嶺村社區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一課。這樣的活動在南嶺村不是偶爾搞,而是經常搞。

 撫今追昔,致富思源。

 張育彪表示,南嶺村是在黨的領導下改革開放巨變的一個縮影,富起來的南嶺村沒有忘本。自1991年起,南嶺村便設立致富思源展覽館,讓村民記住南嶺村的發展歷程,感恩改革開放政策。展覽館2014年被列為全市黨史教育基地,如今每年接待參觀者達6萬多人次。

 不忘本,既在於不忘致富源泉,也在於不忘歷史根脈。

 率先富裕起來的南嶺村秉持着「共同富裕」的目標,先富幫後富,共奔小康路。40多年來,南嶺村不斷向貧困地區、災區奉獻愛心,踐行「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的理念,先後在陝西、江西、廣西等地建設了32所希望學校,捐贈扶貧濟困資金達7000多萬元。

 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南嶺村始終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建設了一批極富特色的學習教育基地,同時提出「窮時有窮志氣,富時沒富毛病」「幹部樹『三心』:公心、責任心、事業心」「群眾過『三關』:思想關、文化關、勞動關」「富而好勞、富而崇德、富而好學、富而思進」等「南嶺觀念」。

 如今的南嶺村,儼然成了廣大黨員幹部群眾開展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在求水山公園,中國歷史文化長廊以及大型雕塑群「長征園」傳遞愛國主義精神;在「人民英模牆」,匯集了劉胡蘭、雷鋒、錢學森等先進事跡;在客家民俗園,栩栩如生的蠟像再現南嶺村人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生活狀態;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南嶺村依舊保留20畝水稻田作為青少年勞動教育基地,每年暑假,村民家長都會領着孩子到水稻田裏插秧勞動,憶苦思甜……

 初心傳承:群眾的信任支持就是最大的靠山

 致富思源展覽館裏,一張拍攝於2001年的南嶺村村民全家福引人注目,照片上村民們臉上洋溢着幸福笑容。這張照片也被收錄在「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展廳。

 「讓每個村民有飯吃、有錢花、住新房、健康長壽」,這是1983年張偉基當選南嶺村黨支部書記、村長時給村民的承諾。

 一句承諾,一份責任。為吸引外資,張偉基身先士卒,風雨無阻帶着港商進村考察;為興辦「三來一補」企業,他積極宣講黨的政策,以村集體名義貸款170萬元修建廠房,承諾「還不了由他個人承擔」消除村民顧慮;在轟轟烈烈搞建設的年代,他的愛人也成為一名最苦最累的鍋爐工、清潔工加入建設隊伍。

 多年來,南嶺村從開始的黨支部到後來的社區黨委,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求黨員幹部要始終保持「公心、事業心、責任心」,始終做到「對黨要有深情、對群眾要有親情、對工作要有熱情」,始終堅持每一項工作都是「圍着群眾轉、順着民心辦、合着民意幹」。

 「南嶺村社區居住人口約10萬,99%以上都是外來人口。」張育彪說,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社區先後出現3例確診病例,防疫壓力巨大。社區黨委全員嚴陣以待,黨員幹部衝鋒在前,貼心服務為民排憂解難,快速妥善處置突發事件,經受住了疫情考驗。

 「我們的靠山是誰?群眾對你的信任支持就是最大的靠山。」接過「接力棒」的張育彪,始終將老書記張偉基的叮囑牢記心頭,這也是兩代人的精神傳承。

 南嶺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是全省規模最大的黨群服務中心。張育彪告訴記者,這裏原是一處商業廣場,年租金超過500萬元。為了讓老百姓享受便利優質的社區服務,南嶺村於2010年將其改建成為室內面積800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提供63項業務的「一窗式」服務,年服務量超過22萬人次,成為社區凝聚黨心、民心的重要陣地。

 2012年,黨的十八大勝利閉幕的第二天,南嶺村就在顯著位置豎起數塊大型宣傳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在南嶺村採訪,記者深切感受到,這裏每天都在發生着新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這裏的黨組織和黨員「永遠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初心。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