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清理「毒教材」:刪除「洗白」英國挑起鴉片戰爭內容

2021-04-09 22:15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香港的中學教材開始「消毒」了。

 9月起,香港中學二年級中國歷史科將採用新課程大綱,其中對鴉片戰爭的部分做了較大修改,刪除了以往「洗白」英國挑起戰爭的內容。

 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深重災難。每個中國青少年都應當充分了解這段歷史,樹立正確歷史觀。大是大非面前,豈容刻意「洗白」?自通識科改革以來,香港教育界的撥亂反正正在推進。

 舊版教科書在敘述鴉片戰爭背景時,突出英國不滿清廷實施多種貿易限制,不提及鴉片對中國造成的深重災難

 據香港本地媒體4月5日報道,3本已送審香港教育局、尚未推出市面的新版中學二年級中國歷史科教師用書,比較對鴉片戰爭背景的描述,發現有不少變化。

 例如,現代教育研究社出版的舊版教科書在提到鴉片戰爭背景時,對鴉片對中國造成的深重災難閉口不提,轉而突出清朝以「天朝上國」自居,閉關鎖國、限制通商、林則徐禁煙、中英貿易談判失敗等背景,引出結論「英國最終決意派兵來華,戰爭因此爆發」。

 在新版教師用書中,則將清朝貿易限制及中英交涉等內容遷到「西力東漸」章節,並強調「雖然英國不滿清廷實施多種貿易限制,要求清廷改善通商條件又不果,但這些問題與鴉片戰爭的爆發沒有直接關係」,鴉片戰爭背景直接由「英商輸入鴉片」說起。

 針對相關部分的教學討論問題,舊教科書中也有不少對學生進行引導式提問。例如,舊版教科書提問:「如果中國當初採取較開放貿易政策,能否就避免鴉片戰爭的屈辱?」「林則徐的禁煙手法是否明智?」

 修改之後的新版教科書,則要求學生用圖表描述清朝時由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數量,或分析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香港中國歷史科教師黃家梁認為,以前有一些觀點將鴉片戰爭稱作是「為自由貿易的商務戰爭」,但歷史學家普遍已對此進行反駁。他表示,香港以往受英國殖民統治,教科書太着重「正反辯駁」,將英方不合理觀點加進書內,現在則強調中國的正確的觀點。

 缺乏監管的香港通識教材,傳遞大量歪曲歷史的內容

 香港歷史課本中,有關鴉片戰爭的描述曾引發巨大爭議。2019年10月,有港媒發現,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閱讀材料公然聲稱,鴉片戰爭源於中國和英國出現政治、貿易體制及司法制度衝突,隻字不提英國大量輸入鴉片令中國白銀外流、鴉片毒禍令中國人沉淪,反而指責中國「傲慢」,疑將戰爭合理化。

 2020年4月,香港嗇色園主辦可立小學一名教師在講授鴉片戰爭歷史時,竟宣稱英國是「為了消滅中國的鴉片而發動鴉片戰爭」,引發香港各界嚴厲批評。

 2020年5月,香港《文匯報》指出,一本經過教育局審查的初中歷史教科書《現代初中中國歷史》中,描述林則徐「不明白英國的貿易狀況」「毫不考慮禁煙對中英關係的衝擊」「輕率地單方面嚴禁鴉片,這顯然是不明智的做法,並最終釀成戰爭」。

 在多個香港教材被爆出存在歪曲歷史且明目張膽灌輸「港獨」觀念的問題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教育不可以成為『無掩雞籠』,一定會跟大家講清楚我們要如何處理。」

 香港教材,為何屢屢「藏毒」?

 香港於2009年正式實施新高中課程,設立必修科目「通識教育科」。然而,如此重要的科目,香港教育局並未指定教材。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顧敏康就指出,香港的通識教材缺乏監管。

 那麼,這些教材正在給香港的年輕人傳遞什麼內容?

 2019年,一篇題為《我花了725港幣,買了香港通識教材》的文章在網上引發關注。作者在翻看香港通識教材的過程中感到「如坐針氈」。

 「我預料到書里可能不會有太多正能量,但沒想到竟然是如此的負面、偏激。預設立場和煽動性的內容充斥著整本教材。」

 令人憂心的是,2012年開始,通識科成為香港中學生進入大學的必考科目之一。這意味着,「無論學生原本的立場如何,都不得不拼命學習這套『洗腦教材』,得分越高受到影響的機會也會越大!」

 由於通識教育在教學內容設計上並未指定教材,通識書籍未經審查即可進入課堂,這就使得部分教材會出現刻意誤導和曲解政治的內容。據《文匯報》報道,香港公立學校趙聿修紀念中學的相關通識教材中明目張膽灌輸「港獨」觀念,還要求學生觀看「港獨」分子宣揚分裂思想的視頻。

 通識教育科改革是香港教育撥亂反正的第一步。4月1日,備受關注的香港通識科教育改革方案出爐。香港教育局向中學發出通函指出,通識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將以香港、國家和當代世界3個主題為核心內容,仍屬必修必考,但只設合格與不合格。課時比現在的通識科減半,為130至150個小時。同時為學生提供前往內地學習的機會。

 培養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情感認同,是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

 教科書是一種極其特殊的文本。教科書是國家意志、文化傳統和學科發展水平的體現,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手段。幾乎每一個現代國家的中學歷史教科書,都把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培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近幾年,美國對中小學生培養目標提出各種改革方案,但這些方案都基於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愛國精神,能對國家盡到責任和義務的公民」。

 在日本,小學、初中、高中都有「社會課」,類似於「思想政治課」。日本的公立和私立學校可以自己選擇教材,但對學生進行政治、經濟、品德教育等方面的宗旨十分一致,教材大都介紹對日本歷史進步有突出貢獻的文化名人及其事跡,鼓勵學生樹立「愛國意志」。

 英國一直高度重視歷史教育。在歷史課教學中,強調愛國教育。從小學到大學,英國都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國家、歷史及輝煌藝術成就,樹立起愛國情感和民族自信。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和睦之魂。反觀香港「帶毒」教材,當文化認同教育充斥著矛盾的理念和內容時,青少年面對著各種所謂「真相」,輕則感到困惑和迷茫,重則被誤導而變得政治偏激,國家認同又何以建構?

 對香港青少年來說,第一課應該是上好國民教育。香港的教育必須幫助青少年建立對「一國兩制」的價值認同,必須培養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情感認同,從而造就國家和香港特區的合格公民。這也是香港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

[責任編輯:朱劍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