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21日發表土地房屋研究報告,指本港陷入「熟地」供應低、房屋落成量低及居住質素低的「三低」死結,建議政府加快推進所有主要造地計劃,精簡現行土地及房屋發展的行政程序,提速各項支援新區的交通基建。另一方面,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同日透露,已檢視首階段160公頃共8組棕地群,可提供逾2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期望約6年內將「生地」變「熟地」,爭取首批單位於2030至2031年落成。
「蚊型地皮」比例料升至四成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黃元山指出,以私人住宅發展的土地、俗稱「熟地」供應為例,可建單位由3年前的25500個下跌至本年度的13020個。政府賣地中,可建成少於100個單位的「蚊型地皮」比例,由6年前的一成升至四成。未來落成私樓的平均實用面積將於2024年跌至小於480平方呎,比2012年小了近三分一。報告又預測未來5年私人住宅落成量,年均只有約15000個單位,較去年實際落成的20900個少28%。
公營房屋方面,報告預計未來4年的年均供應量為21800個單位,較《長遠房屋策略》(長策)目標落後28%。若各項造地措施以目前速度推進,未來10年只可供應277400個公營房屋單位。若要達到2020年施政報告中的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所需土地,各新發展區及其他主要造地計劃,需要較原定進度提前兩年完成,而每年從土地改劃得來的單位數量,需較現時增5%。
倡各項交通基建提速進行
私人住宅方面,報告預計2026至2030年間,每年平均只有12000個單位落成,比未來5年年均15000個單位少兩成,如要達到長策中12900個單位的目標,各新發展區及鐵路項目進度需提前一年完成,各私人發展項目每年可提供的單位數量需較現時增5%。
基金會建議,政府應雷厲風行,加快推進所有主要造地計劃,包括新發展區、土地改劃、鐵路上蓋物業,以及市區重建等,同時精簡現行土地及房屋發展的行政程序。具體措施包括落實「基建先行」,提速各項交通基建,尤其是11號幹線、屯門繞道及P1公路,鐵路的北環線、屯門南延線及東涌線延線;又建議政府透過「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協調不同部門及精簡官僚程序,壓縮公營房屋項目的發展時間表。
黃偉綸稱正研究發展8組棕地
另外,黃偉綸21日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質詢時透露,規劃署於2019年已檢視首階段160公頃較接近現有基建設施的棕地,並物色及公布了8組位於元朗、屯門及大埔,可在短、中期作較高密度公營房屋發展的棕地群,粗略預計可提供逾2萬個公營房屋單位。
該8組棕地群涵蓋36公頃的棕地估計涉及大約230個作業場地,主要包括一般倉庫/貯物,以及物流業及建造業相關設施等用途。如落實發展公營房屋項目,零散分布在選址內的構築物,可能涉及少量臨時住用構築物,須要遷拆,政府會按現行安排進行補償及安置。
黃偉綸稱,土木工程拓展署正對該8組棕地群展開工程可行性研究,以探討發展公營房屋項目的可行性和發展參數,檢視及建議需要提升的交通運輸、雨水排放、排污及食水供應等基礎設施,預計2022年完成。他期望約6年內可將「生地」變「熟地」,即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詳細設計、改劃、收地、清拆、土地除污及平整工程,將土地交付興建,爭取首批單位於2030至2031年落成。(圖片: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先生 (中)、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先生(左)、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潘灝儀女士(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