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產量全國第一;柑橘、香蕉、荔枝、龍眼產量全國第二;兩熟葡萄、火龍果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
短短幾年時間,果園面積達到1470萬畝,水果產量突破1000萬噸,實現總產值200億元,農民人均水果收入由2007年的300.81元增加到612元。這組數字不僅說明廣西水果業的驚人發展,也標志著廣西正式跨進了全國千萬噸水果大省強省行列。
“廣西發展水果產業的明顯特點就是優質果品增多,錯季上市,農民搶到了市場的好價錢。”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廳長謝澤宇說,“廣西實施水果業‘優果工程’,以優爭大、以優爭強,在水果成熟期上,突出抓好特早、特晚和特優的‘三特’水果。在品種結構上,促使優勢品種向區域集中,形成名優特稀集群生產,實現了一年四季不間斷的果品產銷新格局。”
錯季果特色果搶占市場賣得俏
什么季節收獲什么水果,這是植物生長收獲的自然規律。然而,這種慣例已被現代新型農民掌握的科學技術打破。廣西水果產業實踐表明:在果品成熟期上,抓住兩頭,控死中間,栽種和培育“特早、特晚、特優”果品果樹,能夠使廣西的部分低產果園脫“貧”致“富”。
沿著崎嶇的山路,記者來到位於深山峽穀的百色市右江區陽圩鎮柳羊村。村頭墊起一塊空場,自發興起芒果市場。村黨支部書記韋欣介紹,這裏既是柳羊村也是廣西農墾陽圩農場所在地,總共種植芒果2萬餘畝,一年產果7000多萬噸,每天批發芒果300多噸。市場上懸掛著“中國首家獲准使用綠色食品標志芒果生產企業”的標牌,顯示著這裏的芒果既鮮又甜。拿著又大又黃的“台農1號”,村主任韋壽榮說,這裏的芒果全部套袋不打農藥,也不使用化肥,追肥用的是牛羊糞,口味甜純,咬一口猶如蜜一樣。
過去水果隨季節收獲,現在水果收獲隨人意願。陽圩農場生產經營部主任覃賢寧說,現在收完第一批芒果後,掐算著時間控制花蕾,把果樹產果的時間控制在農曆八月十五,這樣錯峰上市,芒果每斤可賣到7~8元。
柳羊村60多歲的果農農榮合剛剛把摘下的芒果送到運輸車上,邊數錢邊面帶笑容地告訴記者,家裏種了10畝芒果,兒女都在外地打工,老兩口套套袋、施施肥、澆澆水,這10畝芒果盛果期一年就能收入五六萬元。
據了解,在更換優良品種的過程中,廣西14個地市100多個縣區,各自因地制宜開發適銷對路的珍稀水果,實現特色更特、效益更好。南北葡萄產區在擴展面積的同時,推廣一年兩熟技術,歲末時節鮮葡萄上市在全國少有。高海拔低緯度的樂業縣將北果南移,建成每年八九月上市的早熟獼猴桃基地,在國際市場搶占空檔,賣出每公斤40元的高價。靈川縣、興安縣在西番蓮這一“南果”北移上取得突破。防城港、欽州、北海沿海三市引種台灣蓮霧、無核荔枝、香水檸檬等稀有名貴品種,也已形成規模基地。
近年來,經過各地的精心改造、培育和嫁接,廣西全區水果優良品種覆蓋率由10年前的60%提高到當前的90%,集群“脫胎換骨”,形成了特色為主、優品突出、品種繁多的新格局。目前,柑橘在全區形成8大特色產區,香蕉形成20個優勢基地,這兩種大宗水果產量從10年前405萬噸增加到現在670萬噸,其中蕉類產量幾乎翻番。
更新改造一畝等於新種三畝
廣西山多地少,發展水果業與糧食爭地的矛盾日益突出。那么,如何解決好既發展水果業又不與糧食爭地的問題呢?廣西自治區水果總站站長李標說:“針對土地資源緊缺,糧經爭地矛盾的加劇,廣西水果產業的發展一直堅持新種上山不占田、老園更新穩面積這樣一個理念。”
今年8月,在平果縣果化鎮龍何火龍果種植基地,記者看到滿山遍野布滿了火龍果樹,雖然火龍果樹都生長在石頭縫裏,但有的懷抱花蕾,有的開花結果,長勢喜人。果化鎮副鎮長鄧衛靈說,過去這裏是一片石漠化非常嚴重的荒山,人們曾在這裏試種過玉米、茶葉等作物,遇到天旱顆粒不收;現在栽上火龍果樹,既封鎖住了石漠化,又能使果農增收。
站在一旁的果農陸文恩說,通過土地流轉,他租山地種植了25畝火龍果,現在果樹已有四五年的樹齡,第一批果收獲5000斤,第二批能收獲1萬斤,一年能收獲12批,按平均每斤5元計算,一年可收入20多萬元。
“加快低產果園改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是廣西水果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廣西從水果大省向水果強省轉變的關鍵環節。”李標介紹說,“優果工程”的實施,使廣西各地的果園由“低”轉“高”,達到了減地增產的效果。
果園的優化升級,果品的結構調整,使廣西的水果業日益壯大。賀州、欽州等地市通過科學布局,統一規劃,很快完成了“改低創高”果園200萬畝,增產水果50萬噸。玉林、貴港等地對低產荔枝、龍眼果園,采用高接換種的方法,調整果品成熟采摘期,變成早熟和晚熟品種,收到增產提質的雙重效果。百色市把10多萬畝芒果傳統品種換成新品種,每畝產值從2000元左右增加到5000元以上。農民高興地說:“改造一畝,等於新種三畝。”
土地流轉帶來規模化經營
“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農作物產量,促進農業產業規模化,這是讓農民群眾共同富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靖西縣南坡鄉黨委書記張國康說,南坡自然條件惡劣,耕地面積少,水源缺乏,多年來群眾只能在石縫地裏種玉米維持生計。2007年以來,鄉黨委、政府多次組織村幹部到外地參觀考察,探索石旮旯地經濟發展之路,發展果園7500畝。
來到南坡鄉荷郎村,記者看到群眾的房前屋後,都種上了果樹,樹上掛著果子。目前全村水果種植面積為1180畝,主要有臍橙、夏橙、蜜柚等,2012年水果產量達400多萬公斤,產值1200多萬元。
實行土地流轉,合理配置土地資源,使廣西的水果業不斷朝著規模效益型發展。廣西金穗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盧義貞介紹,過去,金穗香蕉園也是個小果園,通過土地流轉現在覆蓋了定江村中的4個自然屯片,種植面積達到3.1萬畝,使1040名農民成了香蕉園的產業工人。
“規模經營後,公司對每個蕉園實行生產管理統一,水肥噴施統一,技術推廣統一,采摘銷售統一,以此保證生產的香蕉品質統一。”盧義貞接著講述了規模經營的好處。
金穗香蕉園的集約化經營,既避免了單門獨戶種植香蕉難以抵抗市場風險,又解決了推廣實用新技術難題。
上萬畝的香蕉基地,一座擁有十幾個房間的“科技小院”,下榻著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多項實驗室裏的香蕉高產高效先進技術在這裏開花結果。專門研究“香蕉根際調控”課題的李寶深,一年往返奔波公司31個分場,實地進行研究試驗,不僅使香蕉生長期縮短幾個月,產量提升近20%,而且還推動香蕉果品成熟期前移,使應市期從原來4個月延長到8個月。
在定盆屯的香蕉園,記者看到廣闊的土地上鑲嵌著兩口天然泉水井,萬畝香蕉標准園研究啟用“水肥一體化”技術,與傳統灌溉相比節水70%,節肥50%。村民馬昭興把家裏原來分散的20多畝地全部流轉給他人。去年6月,他帶著老婆孩子承包了68畝蕉園,當年香蕉豐收,夫婦倆半年賺了6萬多元。
精深加工拓寬市場營銷渠道
荔枝幹、龍眼幹是廣西傳統的初級加工果品,量大價低的同類國外產品湧入後,市場曾一度被“洋果”擠占。
廣西的水果業如何站穩門前市場?這個難題曾一度把廣西的諸多水果骨幹加工企業“逼上梁山”。
調整結構,轉變方式,一時間在廣西的水果諸多加工企業中形成共識。絕大部分廠家紛紛將原料果由普通的禾荔、黑葉荔改為核小肉厚的雞嘴荔、香荔,搶占高端市場,這樣做雖然成本增加,但卻能賣出比原來產品高出一倍的價錢。一些企業主動在龍眼幹加工上改進工藝,采用新型熱風逆流幹燥技術和配套機械,加工出的果品外觀著色均勻,幹燥恰到好處,質量高出一籌,在市場成為搶手佳品。也有的企業在鞏固罐頭、果幹、果脯等加工的同時,還下氣力研發出果酒、果汁等新產品,以此拓展市場銷售新路。
廣西水果業精深加工鏈條的延伸,不僅解決了一些水果保鮮期短難以存放的問題,而且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合作夥伴“攀親”。通過招商、展銷、合作等活動,近幾年,廣西的水果業累計吸引150多家企業前來投資,先後在浦北、北流、平南、大新、平樂等地建立30多個年出口量近50萬噸的生產加工基地;在防城、欽南、邕寧、岑溪等地建立30多個特色果品基地。同時區內眾多小型加工企業經過合股經營等形式提檔升級,使30多家果品加工企業晉升為省級龍頭企業,加工能力從40多萬噸提高到60多萬噸。
廣西的水果依靠品質在市場上創出了聲譽和品牌。各地分別從果品采摘後的處理入手,共建成香蕉、柑橘、荔枝等采後處理生產線1307台(套),年處理能力達到401.06萬噸,年實際處理量為217.97萬噸,全區水果采後處理率為21.14%。並結合出口基地建設,累計建成果品分級示范基地50多個,機械分級生產線50條,果品分級率從10年前10%提升到現在50%。還結合商品化處理,改進催熟和保鮮技術,促進水果出口和遠銷,標准紙質包裝率從2002年10%提高到現在60%,既改進外觀,又提高賣價,還打造了品牌。目前全區63個水果產品評上“廣西名優產品”,10個產地評上農業部名優基地,優質果品率從30%提高到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