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浙江 > 經濟動態

"錢荒"第二季:銀行輕松 企業煎熬

2013-12-30
來源: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12月23日訊 年底,金融領域的“錢荒”如期上演,今年6月末金融市場曾上演的“金融怪象”卷土重來。這一次的錢荒,幾乎是上一次錢荒的翻版,因此也被稱之為“錢荒第二季”。

  “錢荒”是全國性的,但由于各地的具體情況有差異,因此每個地方對錢荒的反應也會存在差異。在溫州,錢荒造成了哪些跟平時不一樣的表情?

  投資者很糾結

  好產品太多,該不該再等

  林女士手中有一筆錢,想在年底買一款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她的預期是年化收益率能達到5.5%以上,按照以往的經驗,這需要找好多銀行才能遇到這樣的產品。

  上周,她只問了一家銀行,該銀行便給出了一款收益率達到6%的產品,這讓林女士很滿意,于是像撿了便宜似的,趕緊下單。但不久,她就郁悶了,因為她的手機里不斷收到的理財短信告訴她,這幾天,年化收益率6%的產品,並不是最佳的,6.2%、6.5%、6.8%,甚至更高的產品不斷在銀行間推出。

  林女士說,錢已經變成了理財產品,更好的產品卻頻頻出現,對她來說是一種折磨。相對于這種折磨,更多還在等待尋找最佳產品的其他投資者則很糾結:他們不知道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比拼要進行到何種程度,何時才會出現最高收益的產品。

  理財產品收益率節節高升,上周全國在發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超過6%的愈百款,最高的一款逼近8%。除了固定期限的產品外,有着活期存款般靈活的理財產品,浦發銀行的天添盈1號,年化收益率也提高到了4.6%,遠超活期存款利率10倍以上。

  高收益率的產品,讓溫州的銀行也瞬間回籠或聚集了資金。我市某銀行推出了一款年化收益率達6.8%的理財產品,一天時間賣出去8億元。

  銀行員工很輕松

  攬儲壓力變小,資金安排更合理

  投資者黃先生發現,往年的季末、半年末、年度末這些時間節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一般會比平時高一些,這是因為銀行對這些時間點會有存款額的考核。銀行是希望通過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來吸引投資者的資金,並通過起息時間的安排,讓這些募集到的資金,在存款考核時間點里,會以存款的形式出現。這種情況也導致了銀行的存款量會在月初與月末出現大起大落。

  但這個年底,這種情況似乎出現了變化。黃先生比較了幾款產品後發現,好多產品都在元旦前起息。

  黃先生說,這種改變讓他的資金有效運用的時間更長,獲得的實際收益更高。而同時,在銀行上班的小吳則比往年的這個時間節點里顯得要輕松:不用突擊賣理財產品,甚至不用刻意去拉存款,這個冬天,她比以往要輕松不少。

  我市某銀行負責人說,這種變化跟銀行的存款計算方式有關。以前,存款規模跟理財產品規模是一對矛盾體,理財產品銷量上去了,就會分流存款。現在,銀行推出的一些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募集金額也算在存款額度之內,也就是說,只要你拿出好產品,不要讓客戶跑到其他銀行去,即便客戶買了理財產品,這個額度依然算在存款額度里,所以,銀行對起息的時間點就不用那麼斤斤計較了。

  這種“存款”被稱之為“結構性存款”。記者從我市幾家股份制銀行獲悉,目前這些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與傳統儲蓄的比例已經接近4:6。這表明,這些銀行1億元的存款里,有4000萬元實際上是理財產品。

  投資公司很無奈

  理財產品收益飆升,存款貼息生意難做

  周先生是一家投資公司的負責人,一塊重要的業務就是為銀行做存款貼息,這幾年里,每到月末、季度末、年末,都是其公司生意最忙碌的時候。特別是銀行鬧錢荒的時候,正是他大展身手的時候。

  接近年末,存款貼息的利率如期上浮。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的貼息利率已經超過3個點,加上銀行給的3.25%的利息,客戶實際的收益率已經超過6.25%。對于這種沒什麼風險的投資方式來說,往年只要超過6%,就會吸引很多投資者——按照慣例,這樣的收益率,較銀行的同期限理財產品,會有1.5-2個百分點的收益率優勢。

  但今年周先生感覺到生意難做,因為銀行自身推出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25%的已經比比皆是。所以,存款貼息的優勢就消失了。

  存款貼息的“超額利率”來自于需要貸款的人。以前,銀行給企業或個人發放貸款,會提出要一定比例的存款的要求,這種存款只能借助于投資機構來完成。現在,理財產品也可以算在存款額度里面,銀行對純粹的存款依賴程度就會降低。銀行通過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手段來達到攬儲的目的,從而擠壓了投資公司存款貼息業務的生存空間。

  不過“貼息”並未消失,此前只會在“存款”上出現的貼息現象,現在也蔓延到了理財產品。不久前,我市某銀行的一款年化收益率為5.8%的理財產品,在一個投資中介那里出現時,貼息0.5個百分點,變成了6.3%,成功晉級“高富帅”。當然,對于投資機構來說,貼息的利率越低,他們的收益也就越低。

  中小企業很煎熬

  結構性矛盾讓他們與銀行一起發愁

  辦企業的王先生年底日子不好過,一筆銀行貸款到期要還,員工的年終工資與獎金也不是小數目。想繼續從銀行貸款難度很大,原來的貸款還了之後,續貸的難度也不小。王先生說,這也不能完全怪銀行的無情,目前這種情況,銀行對企業貸款的謹慎是可以理解的。這段時間聽說金融界鬧錢荒之後,王先生對銀行貸款的希望更加渺茫。

  這個年底,為貸款的事情發愁的還有某城市商業銀行的負責人。他現在在為完不成年度的貸款任務發愁。而往年這個時候,他發愁的是完不成存款任務。“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去發放貸款,但符合我們貸款條件的企業真的不多。”該負責人無奈地說。

  某銀行負責人說,這是錢荒带來的結構性矛盾,即一方面很多企業貸不到款,另一方面,銀行為完不成貸款任務而發愁。造成這種矛盾的原因與銀行對貸款的“分段”越來越嚴格有關。即可滿足大部分企業需求的貸款供不應求,對企業要求更高的貸款額度,則因為符合條件的企業少,完成不了任務。而兩種貸款的額度不能調劑,所以就带來了企業無法貸款,銀行無法放貸的矛盾。

  “錢荒還會加劇這種結構性的矛盾,對企業與銀行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一銀行負責人說。

[責任編輯:劉深 ]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點擊排行 更多>>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