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以改革著稱、以改革鑄就輝煌的溫州,如何解決近幾年來體制機制先發優勢弱化、絕大多數發展增速指標滯緩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如何再造民營經濟新優勢?日前召開的溫州市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出台40條改革舉措,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將“溫州模式”這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溫州市委認為,當前溫州發展雖然面臨許多困難,但“溫州模式”活力仍在,溫州人的創業創新精神仍在,溫州的獨特優勢仍在。在党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在堅持中完善、在創新中提升,“溫州模式”完全能夠大放異彩。
40條改革舉措涉及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党的建設制度六大領域。據其規划,到2015年,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要取得實質性突破。
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溫州將以構建地方金融組織體系為突破口,努力打通民間小資本與大項目大產業、銀行大資本與中小企業、各類資本與實體經濟的對接通道。鼓勵地方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試點推出符合市場需要的利率市場化產品。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促進專業互聯網機構與金融組織的結合,初步構建溫州特色的互聯網金融體系。實施“百名領頭雁工程”推進溫商回鄉投資,引導省內企業來溫投資,吸引央企與溫州民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全面優化對接機制、政策體系和服務機制。按照“東引台資”戰略決策,積極爭創海峽兩岸(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區。為保障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負面清單外的所有領域,溫州將實行統一開放的市場准入制度,真正落實“非禁即入”原則。
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面,溫州將實行分區分類考核辦法,取消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生產總值考核。實施干部使用和離任環保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探索綠色GDP核算制度。按照“五水共治”的要求,加快推進美麗浙南水鄉建設。搭建美麗浙南水鄉建設的融資平台,推行代建制、BT、BOT等市場化模式,廣泛吸引民間資金投入水鄉建設。(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