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寺,在山西長治縣縣城南部南王慶山村內,清嘉慶年間增修碑云:「寺建於金大定二年」,規模很小,只有前后二殿及東西配房。從結構形制特點來看,后殿當為金代的原物。
后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架椽,乳栿用三柱,單檐懸山頂,覆蓋筒版布瓦、琉璃脊獸。用方形小抹角石柱和方形素平柱礎。柱徑43厘米見方,柱礎每邊長86厘米。檐下和內柱頭上都施斗栱,不用補間鋪作。外檐柱頭鋪作五鋪作雙下昂重栱計心造。下昂都是假昂,并斫出雙卷瓣華頭子,由此可知假昂的做法在金代就已經有了。泥道栱上第一、二層柱頭方分別隱刻出慢栱和令栱,并在補間鋪作分位,隱刻翼形栱,梭形栱及一斗三升栱。令栱之上也可以替木承托栱檐枋。枓栱后尾第一跳出華栱,第二跳出沓頭上承乳栿 ,梁架的基本結構及其手法,與前述幾處相同,但在脊椽下用斷面作丁字形的「平材」和「立方」,從它的尺度、木色以及和其他構件銜接情形來看,顯然是在清代添配的。
在殿內兩山牆下肩處各嵌有石造像一塊,西山牆下的一塊,龕門作火燄,龕內正中蓮座上一坐佛,兩側為阿難迦葉和二菩薩共五尊,線條柔和,面貌豐滿,極富唐風。東山牆下的那塊,雖內容與前一塊相同,但其線條笨拙,面相粗俗,遠遜於前者。
前殿的開間及屋頂形式均同於后殿,梁架因有吊頂,無法看見。枓栱為四鋪作單昂,似為明代所見。
龍泉寺已經毀掉多年,原址已經疊壓上新建的民房,但老鄉們仍然記得當年的模樣,連正殿、配殿、朵殿內分別供奉的什麼神仙都能娓娓道來,一座房屋眾多的古廟,為什麼一間房子都沒有留下,毀得如此乾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