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浙江 > 本地新闻

浙江省新医改实施10天 实际操作与预期存在差距

2014-04-10
来源:香港商報

  以药品零差率为切入口的省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已进入第10天。记者 董旭明 摄

  浙江在线04月10日讯 2009年,我国新医改启动。其中公立医院改革,被列为新医改的五项重点内容之一。但公立大医院的改革,三年多来推进艰难。

  今年4月1日,我省新医改进入深水区,在杭省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至此,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公立医院改革的全覆盖。

  今天,以药品零利率为切入口的新医改已实施第十天。改革前,普遍担心的因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面临的“生存”问题,是不是已经初露端倪?医疗服务费上调后,选择大医院看病的人会变少吗?各家医院设立的医改咨询台,接受最多的反映是什么?

  昨日,本报记者再次走进杭城各大医院,与患者一起感受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与此同时,本报生命工作室邀请在杭13家省级医院院长,在本报微信“浙江名医馆”上举办一场“医改院长论坛”,请医院院长和广大市民面对面,一起纵论医改重头戏“提高医疗服务品质,改善患者体验”,让公众为医改搭脉,开方。

  新医改十天

  门诊处方平均价格略有下降

  新医改实施以来,从各家医院反馈的情况看,患者对医疗收费的反映普遍比较平稳。门诊专设的医改咨询台,接到的反映大多也是医疗流程问题。

  浙医二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周权,查看了过去一周浙医二院门诊处方的数量与价格,跟改革前相比,有轻微下降,但下降的程度并不明显。

  不过,记者也了解到,药品全面降价后,不少品种的药比外面药店还便宜,虽然存在诊疗费上调,但提出要多配药的患者不在少数。

  同样的现象,其实在两年前开展的县市级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时,就已经发生了。

  嘉兴市第一医院从2012年开始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实施一段时间后,医院通过阶段性数据监测发现,药品一降,医疗服务费一调之后,医院处方量并没有如预期的大幅度下降,不少患者反而要求多配药。

  原本希望借助零差率销售,控制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同时斩断以药养医的链条,但实际操作中,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种预期和现实的差距,也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

  新医改实施后,一般的护理费从每天8元提高20元,按照改革的设想,这样的调价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过,采访中很多医生护士也坦言,幅度显然不够。

  在浙医二院的病房里,一位刚刚安装了心脏起搏器的大伯告诉记者,吃的药他之前大多去社区医院配的。因为社区医院较早实施零差率,所以药品下降的“福利”他老早就享受到了。

  “我到大医院请医生开药,然后拿着处方到社区医院开药。”大伯说,诊治毛病他还是相信大医院里,做手术更要挑名气大的医院。

  在早前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卫计委主任杨敬传达了这样一个理念:医改不仅是价格和收入之改,还将是各种模式和观念的改革。一方面医院要改变以药补医的模式,另一方面,患者也要改变非大医院名专家不看的观念。

  配合4月1日的改革,杭州市级医保也调整了医保政策,在市级、区级以及社区医院就诊,10元的普通门诊诊疗费,医保基金承担9元,而且不受起付标准影响,也就是说没到门诊起付标准,这9元钱医保基金也会替你支付。

  医改的这种设计方案,含有引导市民生小毛病去社区医院就近治疗的意义。但显然,大型公立医院改革成果并不可能立竿见影,这些制度设计,能不能如预期地发挥作用,可能还要经过更长一段时间才能评判。

  13家省级医院院长

  等你来提问

  这次改革,切入口是“药品零差率”,涉及到价格的变动,所以大家首先感受到的是看病的花费。但实际上,这只是改革的一个序曲,更多重头戏还在后头。

  此次医改落地之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几家医院的院长、医生和患者,虽然立场不同,但其实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价格之外,大家更关心医疗服务质量。

  在门诊,记者随即采访了二十几位患者,90%的人说,医生工作辛苦,收入应该更加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但大家也都表达了这么一个期待:今后看病过程能不能更舒心,顺畅?医院服务能不能更人性化?

  几位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都提到这一点:医改之后,医院的生存模式改变,重点要转向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上来。

  这样的表态,肯定受欢迎,但作为患者肯定还想追问一句:医院有哪些举措,让服务更便利?让患者觉得更贴心呢?医改之后,未来的医院什么样呢?

  省卫计委的负责人在介绍这次医改内容时,还提到这么几点: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鼓励社会资本和公立医院合作、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等等。

  这几点实行起来,困难不比“零差率”少。拿多点执业来说,喊了快十几年,至今门槛多多,医生难以流动。院长们,怎么看这个问题?真的鼓励手下的医生到其他地方“自由执业”吗?

  医改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制度、国情不同,但医改基本理念都相似;把医疗卫生作为公益性事业,都不把赚钱作为目的。

  让公立医院重新回归公益性,是大家所希望的,也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关于医改,你有什么话想对院长说,今天下午,都可以到本报微信“浙江名医馆”上,跟院长们面对面交流。

  这场特殊的“医改院长论坛”,邀请了13家省级医院的院长,他们分别是:

  浙大一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

  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

  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

  浙大儿院院长杜立中;

  浙大妇院院长林俊;

  浙大附属口腔医院院长王慧明;

  浙江医院院长严静;

  浙江省人民医院黄东胜;

  浙江省中医院院长吕宾;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院长柴可群;

  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毛伟敏;

  浙江省新华医院副院长黄抒伟;

  浙江省中山医院院长姚新苗。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记者 丁颍鹃 编辑: 李鹏

[责任编辑:刘深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