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末,漳州月港对外贸易悄然兴起,其后的约200年间,月港一度成了「闽南大都会」,并成为闽南文化向海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月港辉煌的历史不仅奠定了漳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漳州海商视大海为舞台、以世界为市场,过台湾、下南洋、闯东洋、泛西洋,开辟了世界大帆船航海史上维持最久的一条贸易航线。顺应时势,漳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正逢其时。漳州人爱拼敢赢、勇于担当、锐意开拓的「海丝」精神将为今天中国打造21世纪新海上丝绸之路带来深刻启示。
月港兴起于海禁 漳州填海丝空白
漳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萌牙于汉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明中叶后以漳州人为主的闽南海商成为中坚力量,主动融入大航海时代的贸易共荣圈,开创漳州在世界海洋文明中的辉煌历史。
漳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海岸线漫长,气候温和,海湾众多,具有得天独厚的航运条件。明代初年,政府长期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外国商人随意来华贸易,也禁止中国商人自由出海经商。中国沿海民众为了生存,不得不以「走私」的形式冒险出海,同时千方百计地寻找「海禁」的薄弱环节,以建立外贸基地。政府管制比较松弛的漳州月港,因此而悄然发展成私人海外贸易的聚居点,并且于隆庆元年(1567)获得了官方的认可,成为当时政府批准唯一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港口。
当时月港拥有18条往东西洋的航线,与东南亚、南亚和东北亚等47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贸易中心和当时从中国经吕宋马尼拉至美洲阿卡普尔科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启航港。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时空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月港的繁荣兴盛,漳州窑应运而生,外销的漳州窑瓷器倍受青睐,以「月港」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明清时期已渐变为「海上陶瓷之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很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收藏有漳州窑瓷器。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衰退时期最为繁荣的港口地区,漳州明清海洋贸易承上启下,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特殊的民间港口贸易形式、丰富精美的贸易输出商品、以及对当代海运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海商人物代表,以「月港」为中心的漳州海外贸易成为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中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海外交通贸易的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港,参与了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最初的直接接触,在中国和世界海洋贸易交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着不可缺失的角色,填补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的空白。
哺育海丝人才 漳州成就非凡
大约在13世纪,漳州商船开始在亚洲水域游弋,从15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实力强大的漳州商人集团崛起并走向全盛,一度成为华商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其海外影响力波及至今。漳州商人闯荡南洋,东渡台湾,走向世界,尽显风骚数百年,对于一个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老旧帝国而言,漳州商人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具世界眼光的一群人。
随着月港的兴起,明清时期漳州涌现了许多有影响、有作为的航海家、海商和海史研究专家,这也是「漳州海丝」的一个显着特点。比如明朝五次追随郑和、后率队七下西洋的王景弘,最早开发澳门的海商严启盛,最早组织3000人移居垦殖台湾的「开台王」颜思齐,十八世纪世界首富、清朝广州十三行首任商总潘振承,在海外首位受封爵王的吴让,开创中国最早民间侨批、拥有32个跨国分局的天一总局创办人郭有品,独执东南亚航运业之牛耳而睥睨世界航运界、新加坡集航工商于一体的华侨巨擎林秉祥,支持抗法的台湾首富林维源,清朝十三行重要行商潘有量、叶上林、潘长耀、谢嘉梧、潘正威、潘仕成等。还有官至明王朝南京户部尚书的「海丝」代表人物潘荣,率400多人的使团,驾船七昼夜到达疏球国,渝祭故王尚泰久,册封王子尚德为中山王,并写下《中山八景记》。理学家陈淳、史学家《东西洋考》作者张燮、《台湾通史》作者连横,这些海商及海史专家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月港开创中国白银时代
从地位上看,月港首开民间海外贸易先河。从隆庆元年(1567年)至崇祯五年(1632年),漳州月港是明朝中后期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中国第一个民间贸易港口,填补了「海丝」的空白。并且是以合法的民间贸易港的身份位居名港之列。它结束了明前期维持近200年的朝贡贸易,使明代后期的私人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冲击了持续1000多年的以官方垄断为主的海外贸易,使中国海外交通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在中国海外交通史和世界贸易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从时间上看,漳州月港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性港口。闽南地区的对外贸易港口主要有三大变化: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明代的月港、清代的厦门港。
月港历史虽短,但在长达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它上承宋元时期的泉州港,下启清朝中后期的厦门港,成为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港口。从地理上看,沿海贸易空间不可或缺。漳州处于上接东海和黄海,下连南海的重要位置,处于中国「海丝」的中南部。漳州海商北上贸易到达琉球、日本、朝鲜,南下贸易到东南亚各国,并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西欧殖民国家进行环球贸易。
龙海市社科联主席江智猛表示,月港的成就为中国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准备了条件和奠定了基础,改变了中国货币市场。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国家从美洲掠夺数万亿两白银与漳州海商进行贸易,从月港输入中国,这些番银开创了中国的白银时代,解决国内贵金属短缺问题,从此白银就主导了东南亚贸易市场,加速了明朝国内货币经济的转化,使白银逐渐变成中国市场的主要流通货币,影响了中国货币市场。
克拉克瓷见证海丝辉煌
伴随着月港兴起,中国陶瓷、丝绸、茶叶等物资通过这里源源不断输送到世界各地,漳州月港成为明王朝的「天子金库」,亦成为了当时世界最繁忙的港口。武夷山「小种红茶」、闽粤乌龙茶也通过月港出口,今天欧美地区将茶叫成「tea」,是根据当时漳州话发音的而演变来的;各式各样的平和「青花瓷」,如瓷盘、瓷杯、瓷罐通过「克拉克」号商船运到欧洲,因此平和「青花瓷」学术界称之为「克拉克瓷」,平和生产出口的瓷杯是最早通行世界的茶杯。
数十年研究、开发和生产克拉克瓷的传奇人物林俊对记者讲述了克拉克瓷的历史。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俘获一艘装有10万件中国青花瓷的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在次年阿姆斯特丹拍卖会上,这批青花瓷成了法国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及欧洲权贵竞相追逐的目标。由于产地不明,这批构图对称、风格写意的青花瓷被命名为「克拉克瓷」,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波斯纷纷仿制这种产品。克拉克瓷在世界各地沉船考古挖掘中仍然有大量历史遗存。直到20世纪90年代,克拉克瓷原产地才被证实为漳州的平和县。
林俊表示,「克拉克瓷是漳州窑的代表,它的底部粘沙、装饰风格有明显的中西文化交融印记。」为了复活已失传近4个世纪的克拉克瓷烧制工艺,林俊还多方筹资,在2008 年创办了克拉克瓷研究所,当年10月,通过林俊与陶艺老师傅手工拉坯、人工控制窑炉温度,第一批仿制克拉克瓷终于烧制成功。
林俊说,克拉克瓷的复活不仅是一项古老技艺的重现,更重要的是透过精美的瓷器,可以让世界看到背后漳州海丝的辉煌历史。相信通过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克拉克瓷将迎来一个良好的推广契机。
海丝申遗正逢其时
打好「海丝月港」这张闻名世界的王牌,弘扬古月港历史文化,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非凡意义。漳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张长水表示,漳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正逢其时,顺应时势,着眼于海洋与东南亚及台湾地区,服务于国家建设「海洋强国」与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蓝图,漳州不懈努力,不辱使命。近年来,漳州市提出「依港立市兴市」和「建设富美生态之城」的发展战略,从经济形态与文化生态方面努力提升社会全面综合效应,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文化产业、旅游事业,培植复活「克拉克瓷」的产品研发、生产。下一步,将加强研究,加大投入,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将「海丝遗蹟」与「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共同打造成漳州旅游「山海经」线路品牌,不断增强作为海丝申遗城市的魅力与影响力。
龙海市社科联主席江智猛表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传承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而且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合作层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参与国家更多,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通过向东南亚地区扩大开放,中国同周边特别是海洋地区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得以加强,既是弘扬中华文明实现「中国梦」的魅力与内涵,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他认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原则上应先近后远,目前着力于东南亚,并以经济合作机制为主,积极探索打造重大战略支点。过去的漳州海丝对于中国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特别是海上贸易扩展和对外文化交流产生深刻而重大影响,使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开辟了中国大航海时代,并开启了中国的白银时代。打造「漳州海丝」品牌,申遗则是重要的一步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棋。通过申遗,可以使漳州参与国内、国际更多交流合作,可以同周边特别是海洋地区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得以加强,可以弘扬漳州海商精神,使漳州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有新的思路、新的作为、新的发展;将来漳州海丝可以与「海丝城市」联合打造「新丝路」,通过与九城市的联合申遗,实现经济同步、文化同融、市场同接,并与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串通衔接。从而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宏大经济愿景,既是弘扬中华文明,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蔡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