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是广大农村比较关注的话题。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朱宇鲲摄
有人建议,变“输血”为“造血”,更有利于改变贫困面貌。
农村低保事关贫困低收入者的衣食冷暖,我省农村低保制度实施6年来,目前有300多万困难群众享受着这一惠民政策。2013年的数据显示:全省有1956万农村人口,其中330.6万人纳入低保,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6.9%。2012年,我省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3.7亿元,农村低保充分发挥了兜底保障、维护稳定和消除贫困的作用。
但随着国家对农村低保资金投入越来越大,享受低保的标准越来越高,许多农民对低保问题越来越关注,心态也由过去的“以吃低保为耻”变为如今的“以争低保为荣”,加之农村低保工作机制体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农村低保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逐渐突显出一些较突出的问题,成为基层政府和社会救助部门的一大难题。
记者通过深入调查走访,聆听社会各界声音,试图探求现行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以期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报记者朱宇鲲
低保评定发放过程中问题多
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本报记者先后深入兰州市永登县、定西市安定区的多个乡镇、村社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在农村低保的评定、发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定西市安定区葛家岔镇中寨村村民联名反映:村里的低保没有公示过,享受低保的人都是村委会研究决定的。许多人不符合条件也享有低保,这其中不乏村干部的亲戚、亲房。
定西市安定区高峰乡牌坊村十余位村民联名反映:六社村民孙耀前有三女一哑妻,在群众的努力下,为孙家争取了一个低保名额,但不知什么原因,享有多年的低保又被去掉。
定西市安定区高峰乡牌坊村村民还透露,乡政府和村上的干部为了把有限的低保名额能够分给自己的“关系户”,又能兼顾到村上的“穷人”,他们还想出了“拆分户口”和用“假低保证”的招数。
村民争的是低保政策性的待遇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我省农村人口众多,整体经济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再加上低保“含金量”的不断增加,原来不被太多人关注的低保身份成了人们争夺的“香饽饽”。
曾参与调查定西市安定区城乡居民低保状况的农工党甘肃省委定西支部主任委员连振波认为:“说白了,村民们争的并不是每个月几十元的低保费,而是低保这个身份。”
连振波解析,根据现行低保政策,低保户不仅每月能领到国家发放的补助金,还能在医疗补助、学费减免以及廉租房制度、大学生安排就业等方面享受政策性待遇,因此,低保成了不少人追求的“香饽饽”。
“通俗地来讲,就是低保的‘含金量’提高了。”农工党甘肃省委定西市安定区总支委员刘景春补充说。
确定低保对象缺乏有效审核
连振波在调查中发现,在低保评选工作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低保对象的界定不规范,不够严格,而且对农民家庭收入测算不科学,存在超标纳保,应保漏保等不合理现象,确定保障对象尤其是农村低保对象的标准和范围仍然达不到规范化和透明化。
如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农村低保已保人员占农业人口的18%。但是全镇的贫困面却是43.8%,这样就造成了“低保名额少、贫困人口多”的现状。在同一水平线的贫困户很难分清谁最困难,就造成了有的村民享受到低保,有的享受不到,从而引起群众的矛盾。
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党委书记杨尚东坦言,在西巩驿镇,除了特别贫困的8%的对象外,其余贫困对象从外表看也很难分辨贫富差距,因病返贫、因学返贫的情况也很难精确统计;其次,除了带有共性的银行存款无法查实、务工收入及隐性就业、弹性就业收入难于核实外,农村低保对象的饲养收入、农作物收入的估算也很难做到绝对准确。
由此造成了在确定低保对象时对农民收入缺乏有效的审核手段,导致了在实际执行时尺度把握无法统一的问题。
基层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采访中,不少乡镇负责人表示,负责基层民政工作的经办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永登县上川镇负责民政工作的专职干部仅有3名,他们负责着全乡821户2293人的低保评议、发放工作。
“低保工作量大、难开展。”这是很多乡镇民政专干的心声。
2013年上半年,为了全面了解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机构建设情况,掌握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省人社厅会同省财政厅分别对陇南市、白银市、张掖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低保工作仅仅是社会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涉及人数多,量大面广,同时这些工作人员还承担着村干部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工作。”省财政厅社保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任务繁重,人员紧张,队伍不稳定,工作力量薄弱,编制人员和实有人员少与工作任务重的矛盾日趋突出,处于小马拉大车的状况。
该负责人解析,由于工作机制的不健全,工作人员管理不到位,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问题;同时基层乡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一方面受到乡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领导,另一方面受上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部门领导,身份尴尬,工作中难免有阻力。同时,他们还要承担乡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分配的各项其他工作任务,不能做到专职专用,精力分散,业务主管部门不便规范管理。
“目前,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人员与参保人数之比为1∶5500。”省人社厅农保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人员缺编现象严重,普遍存在着一人兼多岗,一身兼数职的现象,内部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无从谈起,极不利于基金征缴、待遇发放、基金安全管理等各环节管理制度的落实,也无法形成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
继续加大违规低保清退力度
如何实现“应保尽保”、杜绝“骗保赖保”、确保低保政策公平正义的实施,已成为基层政府和社会救助部门需要正视和解决的一大课题。
早在2013年9月初,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低保清理和规范工作的通知》,对全省范围内的农村低保进行清理和规范。
今年4月底,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低保清理和规范工作的通知》,对城市低保清理和规范工作提出了更严格要求,并明确了重点内容和具体政策,其中,低保听证实行无记名投票,滥用职权搞“人情保”“关系保”将被曝光并倒查究责。
近两个月以来,各地对低保存在的问题不遮不掩、动真碰硬,彻查了一大批“人情保”“关系保”“福利保”等各种违规低保现象。
正宁县先后取消了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城市低保对象23户52人,农村低保对象56户106人,摸排出家庭生活困难,没有纳入保障范围的城乡困难群众98户186人。
永靖县“查低保、纠偏差、促公正”活动开展以来,清理核查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2125人,其中农村低保对象1952人,城市低保对象131人,农村五保对象42人。
临夏回族自治州在清理清查城乡低保工作中,对发现的6起违规违纪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
截至目前,凉州区共报停不符合条件的城乡低保对象1035户2526人,清理出财政供养公职人员、村干部及其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享受低保530户1096人。
……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彰显了各地规范低保的决心,也有效地促进了低保政策的落实。
同时,针对目前农村低保工作存在轮流“坐庄保”“分户保”“人情保”“关系保”等违法违规现象,省政府办公厅明确要求各县市区、乡镇政府对已经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救助对象,采取多种方式,定期跟踪检查其家庭收入等变化情况,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
建议收缩三四类低保
为了破解“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一难题,农工党甘肃省委会建议相关职能部门采取“缩面强点”的措施。
由于三、四类低保量大面宽,界定困难,又形成对一、二类低保户利益挤占,建议取消第四类,缩减第三类,把资金用于特困户救助大病治疗、子女教育以及面对全社会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造成的生活困难居民一次性补贴,提高一、二类低保标准。
对此,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党委书记杨尚东建议,住建、工商、车管、税务等部门,要加强低保工作的联动协查,对提出低保申请家庭的城区住房、经营实体、车辆等经济情况及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及时清理超标对象;提高6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发放额度。
“变‘输血’为‘造血’”杨尚东建言,通过扶贫项目、资金及技术、信息、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鼓励和扶持,促进他们搞多种经营,使低保户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量力而为的就业和创业,使低保户改变贫困面貌。
提高基层经办管理机构能力
“乡镇民政站办公设施落后、人员少且无固定编制。”杨尚东透露,民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失误,他建议,通过增加民政办的办公经费及配齐办公设施等方式,来提高硬件能力,以适应当前的精细化工作需求,使之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为民服务;同时建议增加固定的民政工作人员编制,确保专业人员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并且加强乡镇民政干部的管理及培养,从而打造一支责任心强、思想作风正、业务精通的农村低保工作队伍。
对此,省人社厅会同省财政厅形成的《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能力建设调研报告》建议:各县市区经办管理机构名称统一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局”,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根据应参保人员数量配备3-15名工作人员;乡镇(街道)统一设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办公室”,由副乡镇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由县市区人社局归口管理,单位性质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根据应参保人员配备3-6名工作人员。同时,建立相应的财政投入和人员编制动态管理制度,加大经办能力培训力度,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和技术更新,提升经办水平。
“一系列的保障政策能够为低保中出现的种种乱象保驾护航,关键在于基层工作者对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有业内人士坦言,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低保政策宣传力度、严把低保准入审核、强化低保运行的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