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湖南 > 民聲輿情

國際專家:請中國醫改關注外籍在華人士

2014-08-22
來源:香港商報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UPMC)專家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圖武海亮攝)

  【香港商報訊】(記者唐竟淳、通訊員武海亮)“看病難”、“看病貴”亦成為外籍在華人士,特別是跨國企業員工、科研機構學者在中國境內生活遇到的普遍問題。21日,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UPMC)國際和商業服務部總裁Charles E. Bogosta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坦言,他們在對中國40余家頂級三甲醫院的調研證明,“中國醫改不僅需要立足中國人,更應該關注越來越多來華的外籍人士的醫療體驗。據統計,目前在華常駐的外籍人士已超過100萬人,2000余名外國人拿到中國版“綠卡”,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合法、永久性居民。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與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建立在華的第一個國際醫療合作部。(圖武海亮攝)

  老外在中國看病“險象環生”

  “幸虧醫生反復觀察、詢問發現她懷孕了,不然要是像對待普通患者一樣把藥開下去,體內胎兒就危險了”, UPMC大中華區工作組介紹,在廣州某醫院調研的一名30多歲非洲女患者,由于她和丈夫英語都不流暢,漢語更糟糕,而把醫生誤導。Charles E. Bogosta說:“外國人地頭不熟語言不通,如果沒有中國朋友的帮助,也許連病歷都無法填寫。”

  記者在長沙某醫院采訪碰到了來自摩洛哥的在華外籍教师Miga。“這個醫院到處都是英文標識,但是醫生怎麼一點英文都不懂呢?”他告訴記者,自己因腸胃不適來就診,但由于語言溝通不暢,醫生索性給他開了近十款價格不菲的各類中西藥。國際病友就醫途徑不暢,難以保留完整的醫療記錄,醫療保險等權益也能難得到保障,Charles E. Bogosta強調,“一定要讓外國人在中國也能方便就醫,讓中國醫改真正與國際接軌。”

摩洛哥的在華外籍教师Miga在長沙某醫院就診時感歎不易。

  醫改亟待國際醫療合作

  “經過近一年的調研,我們發現在中國真正開展了國際醫療合作並建立了常設機構的不足千分之一。”Charles E. Bogosta說,經過磋商,我們與中國綜合實力排名前三的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合作成立國際醫療部,派駐該機構癌症中心、意大利地中海器官移植和醫療研究中心等專家赴華常駐。“這是中美兩國在尖端醫學合作的里程碑。”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國際醫療部的建立還將引入國際先進的醫療服務理念和方式”,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院長孫虹認為,國內公立醫院里有海外背景、能說流利英語的醫生越來越多,真正將外國病人阻擋在門外的,是醫院服務精神的缺乏和流程的繁冗,病人在這排隊掛號、繳費、候診等一輪折騰后,已筋疲力盡。此外,國際醫療部還將引入國際商業保險對接,讓老外在中國享受與母國一樣方便的醫療結算方式。

  據悉,UPMC是權威雜志《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評為的“美國最佳醫院”,也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醫療機構。在21日舉行的中美雙方簽約儀式上,記者獲悉最新組建的國際醫療部還將合作開展器官移植、干細胞科學與組織工程、輻射安全、感染控制、生物危害風險等國際尖端醫學研究。“以后中國人也能在家門口享受具有國際一流水准的醫療服務”,Charles E. Bogosta說,這是該機構在華的第一家國際醫療合作部。

[責任編輯:李寧 ]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點擊排行 更多>>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