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国第一棒”讲交响乐
中国交响乐经典名曲赏析音乐会昨举行
10月15日,作为第五届中国(重庆)交响音乐季的重头戏,中国交响乐经典名曲赏析音乐会在重庆大剧院举行。有着“中国第一棒”美誉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特邀指挥陈燮阳,带领重庆交响乐团,为市民献上10余首中国经典交响乐作品,并与观众进行互动。
“交响乐有6个部门,人数最多的是弦乐器队伍,弦乐器又分小提琴、中提琴……”演出开始时,身穿黑色燕尾服的指挥陈燮阳变身老师,亲切地向台下观众介绍起交响乐队的组成。在他的指示下,交响乐的各个组成队伍分别站起来,将手中的乐器介绍给观众。
“我常被问到如何欣赏交响乐,其实交响乐很通俗,今晚的曲目大家都能听懂。”在介绍完乐队后,陈燮阳向观众深鞠一躬,带领重庆交响乐团为市民献上了《红旗颂》、《春节序曲》、《春天的故事》等耳熟能详的中国交响乐作品。知名作曲家傅庚辰、杜鸣心也受邀来到现场,与市民一同赏析。演出中,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段《快乐的女战士》、《军民联欢》以及以重庆红岩故事为题材的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等曲目,时而激荡,时而悠扬,让观众大呼过瘾。
市领导黄奇帆、谢小军观看演出。 (记者 夏婧)
“中国第一棒”陈燮阳:
交响乐讲民族“话”,表现更丰富
作为一种舶来艺术,交响乐如何说中国话?如何让人听得懂?10月15日,有着“中国第一棒”美誉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特邀指挥陈燮阳来渝献演,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给出自己的答案——融入民族音乐,大胆创新。
“中国交响乐的起步还是比较早的,尤其是1949年以后,中央乐团(现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成立,各地的乐团也相继成立,但我觉得,国内交响乐团演奏中国作品还很不够。”陈燮阳说,把民族乐融入交响乐,不仅更“接地气”,也让交响乐的表现更丰富。
1998年春节,陈燮阳指挥下的中央民族乐团在奥地利首次将二胡、琵琶、唢呐、古筝、笛子等中国民族乐器介绍给欧洲观众,拉开了维也纳金色大厅“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的序幕。他还曾把京剧里的锣、钹等打击乐器加入到了交响乐里,让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返场的必演曲目——《拉德斯基进行曲》有了浓浓的中国味。“传统民乐的独特韵味很难言说。”陈燮阳说,比起单纯的西方乐曲,中国音乐更具多样性。
如果说,在交响乐中加入民族音乐可以拉近高雅艺术与观众的距离,那么对年轻观众而言,加入流行元素,则是一种可行的尝试。为此,陈燮阳曾在几年前亲自改编周杰伦的《菊花台》,使二胡、大提琴二重奏与管弦乐交融,让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当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合二为一。该作品亮相后,获得极高评价。谈到此次改编,陈燮阳称,“交响乐需要年轻观众参与,加入流行音乐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除了大胆创新,陈燮阳还谈到,培养优秀的指挥也是让交响乐走进人心的关键。“指挥是乐团的灵魂人物,可惜,缺乏优秀指挥人才,是全国交响乐团的通病。”陈燮阳说,一个优秀的指挥对观众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在音乐界,由于要求严格,指挥的淘汰率相当高。他建议,院团应该多花时间来培养年轻的指挥,树立自己的品牌。本报记者 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