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浙江 > 本地新闻

浙商发力“微型”新能源车 为何会如此“热捧”?

2015-01-12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1月10日,李書福和他的老鄉鮑文光聯手打造了“新大洋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在曾經生產“自由艦”的吉利汽車蘭州基地,生產線經過改造之后,將全部用來生產一款微型輕量化的純電動車,“知豆D1”。

  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所長陳全世見證了這場交易的全過程,“中國電動車產業困局的突破口,很有可能就是價格低廉,而且采用鋰電池的微型電動車。”

  “蛋糕”越做越大

  小型化、輕量化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未來純電動車發展的方向。眾泰主推的E20為微型電動車,浙江物產攜手浙江時空電動共同推出的“御風”電動車,也是一款輕型物流運輸的“小面包”。再加上同為吉利合作伙伴的新大洋“知豆”和康迪“微公交”,在城市微型純電動車項目上,這塊“蛋糕”正被越做越大。

  微型車為什么會被如此“熱捧”?《2014年中國純電動汽車市場現狀與趨勢藍皮書》顯示,對1000余個潛在消費者的取樣調查中,有55.1%的人認為,“成本低”是驅動消費的主要因素;而在拒絕購買電動車產品的調查結果中,“價格”原因排在首位,這一因素占比達到41%,遠高于排名第二的“充電設施不便利”因素。67%的消費者傾向于購買3萬元至8萬元的電動車產品。

  以“知豆”為例,在國家和地方的“雙重補貼”下,消費者購買價約為4萬元左右。2014年,“知豆”產銷7400多輛,位列全國純電動車前三。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剛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由孕育期步入市場導入期,微型電動汽車是產業發展的突破口。“中國的電動汽車主導產品已經開始出現,就是微型電動車產品。這種車型售價在3萬元至5萬元之間,存在大量的剛性需求,而這個需求與中國的城鎮化正好撞在一起。”

  買得起,還要用得起。再以蘭州基地剛剛下線的“知豆D1”為例,百公里僅8度電,續航里程為160公里。這也是微型電動車的優勢,8度電差不多五元到六元錢,是正常油價1/10。一年費用加上電池消耗總共也就在三千到四千元,總體費用基本上是燃油車的1/6到1/8。這個消費群體的潛力不可低估。

  “新能源汽車銷售主要以單位為主,私人消費市場占比仍然很小,只有打開私人消費市場,新能源汽車才能談得上真正的發展。”陳全世對“浙江軍團”寄予厚望,“浙江車企定位精確,也有很多商業模式創新,新能源汽車是新產業,需要敢闖敢試的浙江人來打破舊有思維。”

  形成互補合力

  吉利在新能源車領域布局強勁,在替代燃料、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動和純電動汽車的研發以及商業模式上均有所嘗試和突破。新大洋是吉利旗下第二家合資電動車公司,2013年,吉利和康迪成立康迪電動公司,主營“微公交”。似乎看上去有“重復投資”之嫌的吉利,背后卻有突圍新能源車領域的決心。

  新大洋和康迪同為微型純電動車,在戰略地位和業務上有所區分。微公交通過江浙試點和打造可供全國推廣的樣本工程推向社會,只租不賣。新大洋的“知豆”將直接面向市場銷售。未來則會整合優勢,在技術、研發、生產、銷售等領域形成互補,發揮合力。

  吉利布局新能源車顯得“有舍有得”。之前吉利和科力遠成立合資公司,科力遠控股,吉利參股,轉讓了一項成熟的油電混合動力技術。“這項技術可以說是不輸于豐田的,雖然技術路線不一,但在技術和性能上可媲美。”李書福稱,為什么要轉讓給科力遠?“因為這項技術要大規模應用,科力遠比我們更合適。光是吉利一家來推這個技術,成本高。而科力遠的合作伙伴很多,能讓這項技術發揮最大價值。”

  對此,李書福表示,吉利不是什么都想做,那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吉利沒有能力什么都自己開發,“汽車生產是社會化大合作,絕不能閉門造車,而是完全開發、高度協同的大規模生產形式,吉利的戰略是,在總體跟隨的基礎上,尋求重點突破和后來居上。”

  2014年12月30日,國家有關部門出臺征求意見稿,指出2016年至2020年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其他車型補助標準適當下降。今后如果脫離政府補貼,只有靠“接地氣”的車型,才能活得更久。吉利在微型純電動車上的布局顯得“超前一步”。

  催熱相關產業鏈

  微型電動車也催熱了相關零部件產業的發展。在浙江,方正電機、萬馬電纜、杉杉股份、南都電源等均涉足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不考慮生產裝備的投入,車輛產品就能夠形成1500億元/年的市場規模和300億元/年以上的毛利,可以迅速拉動電池、電機、驅動器及充電樁等整個產業鏈的規模,并促進自主零部件的發展。因此,微型電動車可以對電動汽車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產業規模的擴大,將提高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運行效率,降低了全產業鏈的成本。”劉剛認為。

  “買車我們就送充電樁”。鮑文光對其“知豆”的營銷模式,代表了相當一部分純電動車企業。和特斯拉一樣,大部分的電動車充電樁都是“打包”給第三方制造和運營,這使得充電樁繼電池和整車之后,成為新能源車產業鏈上第三個“最吸金”的環節。再加上今年5月,國網向民資開放充電樁市場,全面放開后,這個市場將以年均130億元的規模增長,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2000億元。

  嗅覺靈敏的浙商早已抓住了這個機遇。萬馬新能源在1月8日發布了其最新研發的充電樁。有個性化定制的多種形態的充電樁,也有多功能一體化的充電樹,幾乎涵蓋了所有可以想象的充電樁空間。“個人自建充電樁,需要滿足個人有固定車位、小區物業同意等條件,所以大部分會是社區、單位或是公共停車場統一規劃好的。”萬馬新能源的有關負責人稱,萬馬已連續三次中標國網充換電設備,業務已初具規模,期待進一步擴大。

[责任编辑:邓煜闽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