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22條"政策陸續落地 數百億元"紅包"如何拿
有著22項干貨內容的《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出臺不到半個月,網絡上就充斥了對《意見》的解讀,有業內人士指出,這次上海政府頂層設計的確誠意十足,幾乎覆蓋了科技創新的各個關鍵領域,等待時間檢驗的只是落地與否。
記者從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工商等相關負責人處獲悉,“科創22條”中提及的重大舉措正在緊鑼密鼓推進落實。其中,企業股東變更、企業創新投資取消備案審批、“四新”服務券等內容正在積極爭取先行先試。記者選取了其中最新、關系最密切的政策進行解讀。
政策解讀
政策一:“四新”服務券(試點)
關于“四新”服務券,每個企業每年可申領一套,每套券金額20萬元,分為企業券、高校券兩部分,額度各10萬元,主要用于資金扶持。
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李耀新表示,“四新”經濟是去政府主導產業定位的經濟模式,變企業跟著“市長”走為跟著“市場”走,不做頂層規劃、不分傳統和現代、不設定統計口徑、不鎖定發展內容、不固定推進模式和方法。留白在于突出市場基礎性,企業主體性作用。因此,與以往政府資金扶持政策不同,此次“四新”服務券采用“寬進嚴出”的審核方式,將事前的項目申報評審立項流程改為“事前備案,事中監管、事后兌現”。同時,以企業為主體提出研發方向和合作需求,政府部門主要做好服務和監管,不具體干涉企業的研發方向。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曾獲得區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但隨著企業發展,已升級成為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的,不能申請“四新”服務券。目前,全市各區縣建有區級企業技術中心的企業為1078家。
支持對象:本市建有區級企業技術中心的中小企業
支持范圍:企業與本市高等院校圍繞“四新”經濟開展產學研合作,且支付給高校的合同金額不低于50萬元;同時,申報項目合同簽訂時間應在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之間。
申報方法:采用網上實名登記發放。企業和合作高校分別向市經濟信息化委和市教委申請兌現,申報系統開放時間為2015年6月23日至7月3日。
政策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
企業根據財務會計核算和研發項目的實際情況,對發生的研發費用進行費用化或資本化處理的,可按下述規定計算加計扣除:
研發費用計入當期損益未形成無形資產的,允許再按其當年研發費用實際發生額的50%,直接抵扣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研發費用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該無形資產成本的150%在稅前攤銷。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攤銷年限不得低于10年。
支持對象:研發費用稅前扣除適用于財務核算健全并能準確歸集研發費用的居民企業。非居民企業、核定征收企業、財務核算不健全,不能準確歸集研究開發費用的企業不能享受加計扣除。
支持范圍:企業研究開發活動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具有創新性,對本地區相關行業的技術、工藝具有推動作用;二是具有價值性,企業通過研發活動在技術、工藝、產品(服務)方面的創新取得了有價值的成果;三是符合目錄,企業從事的研發活動必須符合《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和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公布的《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007年度)》。
申報方法:企業自主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加計扣除,應報送自主、委托、合作研究開發項目計劃書、研究開發費預算復印件等相關材料。
政策三:放寬股東及法定代表人登記管理
由市工商局制定的《公司股東及法定代表人登記管理辦法(試行)》,明確簡化公司股東及法定代表人登記程序,按照市場原則和企業合約,允許企業依法合規自愿變更股東。
對于企業設立以及股東、法定代表人等主要由企業自主決定的事項,新《辦法》參照“負面清單”的管理思路,規定工商部門除了對涉嫌虛假申請材料可以根據法律的授權要求企業有關股東、法定代表人對申請材料進行確認外,原則上不再對企業登記實施實質性審查,不要求全體股東當場辦理,不要求當事股東親自辦理,放松政府對于企業自主經營的管制。市工商局注冊處工作人員魏迪向記者指出,新《辦法》主要集中在:關于股東及法定代表人的變更,在辦理變更登記時,涉及到變更的股東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原件,由委托人到工商機關直接辦理,不需要本人辦理等。
支持對象:本市登記機關辦理公司設立、變更登記,涉及股東、法定代表人事項的,適用本辦法。
支持范圍:新《辦法》尤為針對新型科創企業,由于科創企業相較傳統企業,其股東變更頻繁,新政為企業提供更便利的放寬股東及法定代表人登記管理方案。非公司企業法人、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及各類企業分支機構的登記參照本辦法執行。
申報方法:辦理公司設立或者股東、法定代表人變更登記時,申請人應當向登記機關提交股東的主體資格證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證明(以下簡稱身份證明)、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證明以及《公司登記管理條例》規定應當提交的其他文件。新《辦法》有效期至2016年12月31日。
成功者談企業要學會向政府“伸手”要科創紅包
自身需要學會規范操作市場需要多培植中介服務機構
“上海這幾年大大小小的科創扶持政策,增強了我們走創業之路的信心。”談及上海今年科創環境的變化,大部分企業都有著這樣的感慨。但在采訪中,記者也發現盡管上海市針對科創領域的政策不少,但企業對于這一方面的“敏銳度”卻相對不高,對于如何享受相關優惠政策更是一知半解。
科創紅利替企業“減負”
“我們創業要做很多功課,稅收政策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快視信息的創始人之一韓士迪談道,“我們公司成立只有五年,各方面還不成熟,特別是資金一直比較緊張,今年我們的經營狀況不錯,剛剛開始盈利,原本擔心稅收會不會增加企業的壓力,幸好能享受到企業所得稅小型微利優惠政策,一下子減免了1萬多元,這樣又可以研發一個新的小項目了。這樣的良性循環對我們小微企業成長實在太重要了。”
據了解,快視信息在五年內企業逐漸成長,團隊成員也從最初的5人到如今的25人。隨著軟件產品的投放市場,企業不僅獲得了小微企業的減免稅,還享受了銷售軟件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技術開發減免稅等流轉稅優惠政策,這些對尚在起步階段的創業企業有著很大的幫助。
同樣得益于科創紅利成長的還有朱鵬程和劉海玉夫婦倆成立的移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談到創業這些年,享受到的優惠政策,劉海玉會心地笑了。4年間,從當初只有4人的創業團隊,到現在60幾人的團隊,朱鵬程和劉海玉夫婦將分了一半軍功章分給了上海市科創政策。劉海玉告訴記者,公司目前主要著眼于智能家居領域,包括智能貓眼的技術研發等,而作為研發類企業,目前享受到的主要有企業所得稅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和軟件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兩項優惠政策,“一個月可以省下7、8萬元的增值稅,占到增值稅繳納總額的40%。”劉海玉說,“除此之外,我們還申請了高轉項目,每年可以獲得幾千元的補助。”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前期研發投入很大,因此優惠政策會對企業的良性運營帶來巨大的幫助。”劉海玉說道。她舉例稱,2013年,企業的研發投入達到了170余萬元,享受到營業稅加計扣除的優惠政策后,企業將減少超過20萬的稅收。“這絕對是一筆寶貴的資金,對于企業的再次研發投入而言,意義重大。”
企業多為政策“門外漢”
但在采訪中記者注意到,大部分科創類企業對于目前上海現有的優惠政策,往往摸得并不透徹。特別是經驗不足的創業型企業,假使沒有人“帶路”,他們往往感受不到上海的科創氛圍。事實上,在企業成立之初,劉海玉也并不知道自己的企業可以享受到哪些政策。
“記得后來是市科委召集本市的
一些相關企業做培訓,剛好我們企業在紫竹科學園區,就經常去參加這類培訓。當時園區也常常會組織園內的企業做一些信息的互動和交流,再加上一些‘過來人’的經驗指導,我們才慢慢摸清楚有哪些政策是適合我們的。”劉海玉表示,從知道到了解,再到最后的申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也認真請教了相關部門的一些具體業務人員,全面了解整個流程,最終成功辦了下來。工作人員很耐心,也會主動告訴我們,哪些政策是適合我們申請的,讓我們不用在黑暗中摸索,少走了很多彎路。”
對于創業企業缺乏政策“敏銳度”,劉海玉也坦承,如果不是經常上科委等相關部門的網站,沒有遇到一些相關的信息普及,未必會知道有那么多的“科創紅包”。“畢竟政策這一塊對于非專業人士而言,顯得有點陌生。可能很多創業型企業都會遇到像我們這樣的狀況,對于各自創業的領域是專家,但對于科創政策,就是個門外漢。”
“其實對于這些中小型創新企業,這兩年上海市的科創政策能夠給予100%的支持,但問題是什么呢?企業苦于不知道怎么申請扶持。”e辦事網創始人葉勁超一語道破,就拿產品類企業來說,對于自主研發的部分他們往往不知道如何向政府“伸手”求幫助,只知道申請專利,但是事前的研發經費包括未來的投入成本怎么報,他們并不知道。
葉勁超告訴記者,在與很多中小企業接觸的過程中,他發現,企業對于各類政策的態度普遍較被動。“其實很多政策都是掛在政府的網站上,如何申報、有哪些門檻都是一清二楚的,但是企業就是搞不清楚,或者說沒有專門的時間、專門的人力去搞清楚。”他坦言,之前,創業指導、成果轉化、人事托管等創業服務的機制并不完善,而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中介服務組織也不發達,缺少專業的中介服務機構。
此外,葉勁超還提到,對于過去科創政策企業感覺受益不明顯的情況,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企業不規范操作導致的。“很多企業在工作財務管理上存在不規范行為,很普遍的現象是,對于一些公司研發支出不開發票,這樣一來,就沒有憑證依據去申報經費。”他說。數據統計
上海準備了多少科創“紅包”?
八成科研經費用于試驗發展傳統工業成最大受益者
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可以說,為此目標服務的政策幾乎涵蓋了科技創新的所有領域,那么企業不禁會問,上海科創看得見的“紅包”究竟有多少?政府在其中發揮了哪些作用?“紅包們”又都是被誰領走的?對此,本報記者查閱了政府官網上的統計年報以及由財政局、科委等聯合發布的《上海市科技統計年鑒》,從數據中看清近幾年上海科創投入情況。
研發經費平均年增長率達16%
從年鑒的數字上看,上海市在研發經費上的投入從2010年到2013年逐年上漲。其中一項重要指標———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資金數額和強度上升空間明顯。
R&D指標是指在科技領域增加知識總量的行為,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去創造新的應用的創造性活動。R&D經費支出及其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城市科技活動規模和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反映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容。
根據年鑒數據顯示,2010年上海在R&D經費為481.7億元,較2009年的423.38億元增長了12.11%,而2010年至2011年,該經費的增長率達到24.08%,到2013年,經費增長至776.78億元,平均年增長率達16.05%,其占GDP的比例也從2009年的2.81%增長至2013年的3.53%。
從統計報告上看,上海市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從2010年的202.03億元,到2013年的257.66億元,呈現小幅增長趨勢,但卻低于近幾年地方財政支出總額的增速。也就是說,近幾年,科技支出在財政支出中比例下降。
據悉,這是由于上海市這幾年的財政支出,主要偏向了教育投入,而包括科技在內的例如公共服務、醫療衛生、社保就業等其他項目的投入,則相對不那么集中了。
八成科研經費用于產生新產品
從統計年鑒中,不難發現,政府和企業在全市研發經費中扮演著最重要的兩個角色,根據2010—2013年上海市科研資金來源的數據顯示,兩者幾乎“包攬”了90%以上的科研資金,而其中,政府在其中的比例有小幅上升趨勢。2010年,上海市R&D經費支出中,政府資金為142.78億元,占比29.64%;到2013年,這一比例達到31.61%。與此同時,企業資金占比則有所下滑,從2010年的66.08%,下滑到了2013年的61.94%。
數以百萬計的科創“紅包”究竟被派什么用場?記者查閱年鑒后發現,研發經費主要用于三類活動,分別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試驗發展。以2013年的數據為例,776.78億元的R&D經費支出中,619.24億元都流向了試驗發展,也就是說,80%的研發經費都用來產生新產品、新材料和新裝置,建立新工藝、新系統和新服務。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主要是擴大科學技術知識,這塊經費支出相加,只占全部的20%。
在為上海建設科創中心獻計獻策時,上海市科協主席、中科院院士陳凱先曾指出,科技發達國家的基礎研究經費占全部研發經費的比例通常為10%—15%,有些國家甚至達到或接近20%。而我國的這一比例僅為4.8%,是較低的。而就上述數據看,上海在基礎研究方面的經費占比接近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卻遠低于科技發達國家。
而從R%D經費的執行部門看,其中企業投入最多,以2013年的數據為例,企業部分達到502.45億元,科研機構次之,為192.54億元,這也說明了,在上海,企業和科研機構是進行科研的主力。
工業領走了80%科創“紅包”
從數字上看,上海近幾年的科研投入很給力,但更多的人關心的是,這些投入都去了哪里?年鑒中指出,2013年上海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一共投入625.51億元科技活動經費。包括信息化學品制造等6大高新技術產業投入總額為162.68億元,占全部投入額的26%。而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等上海市六個重點發展工業行業,共投入資金505.48億元,占了全部資金的80.8%。
有專家認為,由此不難看出,在科研補貼方面,上海市的傳統工業得到了相當大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