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 8月19日上午,由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暨南大學、南方日報社共同主辦的第二期“廣州新觀察”圓桌會議在暨南大學行政樓1111會議室隆重舉行。
會議由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曾偉玉主持,涵蓋主旨演講、互動交流、評議小結三大內容板塊。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暨南大學校長胡軍、南方日報社總編輯王更輝、佛山市政府副秘書長鐘美恃、暨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柳寧、廣州酷狗計算機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趙海舟分別在圓桌會議上作主題發言,暨南大學副校長林如鵬作會議小結。
本次圓桌會議的議題主要包括:“互聯網+”轉型與挑戰、“互聯網+”產業轉型升級的微觀路徑與宏觀政策、互聯網與傳統媒介產業的轉型升級、“互聯網+”與佛山制造、互聯網與中國制造的未來、互聯網與新業態的未來發展。
來自北京大學、暨南大學、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南方日報社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佛山市政府、廣州市委宣傳部的相關領導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新聞社、南方都市報、南方網、大洋網的媒體人員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學者觀點:
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國內最早從事互聯網新媒體研究的專家之一):技術改變商業、商業改變生活
有“互聯網+”的原因在于我們現在有六億的消費者活躍在互聯網上,這些活躍在互聯網上的消費者構成吸引力強大的黑洞,這個黑洞會對它周圍幾乎所有的產業產生強大的吸附效應,因為這個黑洞不簡單的是消費者在上面活動的場所,意味著它的核心是云計算加上大數據,互聯網企業的核心就是要么數據化要么就死亡,所以數據就是這個黑洞的核心。由于黑洞的存在,我們看到沖擊波是根據時間和程度不同有一個延續,比如說離黑洞最近的產業會被最先吸附進去,這也是為什么今天媒體面臨這么大的困難。
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這可以轉化為很簡單的衡量標準,就是能不能引流。如果你不能引流,就是你沒有流量,難以產生銷量,沒有流量就難以提升用戶體驗,沒有流量就無法形成黏性,從弱關系變成強關系,并建成生態圈,所以流量是轉型當中非常非常關鍵的東西。
胡軍(暨南大學校長、暨南大學產業經濟學學科帶頭人):三大工程實現發展路徑
產能過剩問題已經大范圍存在。“互聯網+”、智能制造不僅是要理順供給過程,更重要的是如何實現“供給創造需求”。
樹立全產業鏈思維,推動互聯網與產業鏈各環節的全面融合,以融合促創新,以服務帶制造,最大程度匯聚各類市場要素的創新力量,推動新興業態成為經濟發展新動力,促進傳統產業獲得新的增值模式。
王更輝(南方日報社總編輯):傳統媒體轉型的機遇
互聯網對媒體行業帶來三大沖擊:一是互聯網顛覆了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方式;二是互聯網動搖了媒體行業的經濟基礎;三是互聯網改變了媒體行業的組織模式。
接下來,如果傳統媒體能夠從新聞這個狹小的信息領域中跳出來,面向整個社會的信息交換環節,挖掘自我優勢,充分發揮掌控信息的能力優勢,同時引入計算機智能和互聯網傳播技術,以提升信息管理的效率,實現對生產效率的提升,那么就能夠在整個社會大分工中確立自己的地位和價值。
面對互聯網的沖擊,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提出了深耕主業、多元開拓、加快轉型、融合發展的16字方針,通過這些探索,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希望找到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