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陸紹龍報道:記者昨日從珠海音樂家協會獲悉,由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吉林大學珠海學院聯合主辦,廣東省文藝研究所發起并聯合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共同承辦的“弘揚星海精神·共筑中國之夢”——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誕辰110周年學術思想論壇暨冼星海、陳洪、何安東、馬思聰銅像贈送儀式·星海作品音樂會于2015年9月22—25日在廣東珠海市吉林大學珠海學院舉行。
據了解,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同時也是以音樂為武器、為抗戰吶喊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誕辰110周年。為實現中華偉大復興之中國夢和廣東省委提出的建設“文化大省”這一富于前瞻性的文化策略,傳承、發揚廣東具有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的人文精神。廣東省文藝研究所聯合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等教育、學術部門,充分發揮自身的學術優勢及其影響,對在中國近現代音樂文化史上建設與發展中國音樂事業做出杰出貢獻、并在全國起著不同程度影響的廣東已故著名音樂家,有計劃地舉辦全國性學術紀念活動,以總結、繼承、弘揚音樂先賢的寶貴精神財富,推動當代音樂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
冼星海 (1905-1945)人民音樂家、作曲家,廣東番禺人。1919年入新加坡善正學習,課余加入管樂隊;1921年入嶺南大學附中,課余學小提琴;1925年入北京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樂院小提琴和鋼琴,并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30年初到法國巴黎勤工儉學,從師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4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35年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曲,并為進步影片《壯志凌云》、《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后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后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任教,次年任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課。教學之余,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共創作出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樂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多首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重奏曲和數百首歌曲。在星海的歌曲創作中有正面表現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衛盧溝橋》、《到敵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游擊軍》、《反攻》;有表現工農群眾的勞動生活的《頂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們開》;有為抗戰中的婦女、兒童寫的《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和《三八婦女節歌》等。在這些群眾歌曲中,星海根據不同內容,創造不同個性特征的音樂形象,具有沖擊力的節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現出激昂慷慨的情緒和威武豪壯的氣勢;有以氣息寬廣的旋律、舒緩沉著的節奏和抒情含蘊的音調,體現人民豐富的內心世界。《黃河大合唱》星海創作的四部大合唱之一,也是星海最重要、影響廣泛的一部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