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公花園自1905年建園開放以來,已經走過了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作為華夏第一公園,公花園與無錫崇安寺相鄰相傍,歷來是無錫老城廂的商業中心,造就了文化與經濟互興互促的城市風景。
無錫公花園是在原楚春申君行宮、東晉王羲之住宅和洞虛宮的遺址荒基上開辟的。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開始興建,它是因無錫能較早接受孫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和建國方略為背景、由民族工商業集團在無錫異軍突起為經濟基礎,而發展起來的一座城市公共園林。因當時無錫分無錫、金匱二縣,故取名“錫金公園”, 1949年解放后,該公園被無錫市人民政府接管,成立無錫市公園管理處,因地處無錫市城中,又稱“城中公園”。
近百年來,公花園一直堅持向民眾免費開放,它是無錫在中國較早步入城市工業文明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中國園林史上出現的第一個近代公園。
公眾性的建園歷程
縱觀國內眾多歷史名園包括新中國成立后建的園林,其共同的特點是:建造者有皇家、官衙、鄉紳及政府行為,完全以“自我”意志為主體,統一規劃營造的結果。而翻看無錫公花園的建園史,其突出的特點是由民間自發行為,數十年來像“接力賽”一樣逐步開發建設的成果。因而充分體現出“公園”的特點,具有完全由民間各階層群體共同參與的公眾性。
1905年,由鄉賢俞仲還、裘廷梁等人捐資,堆土筑崗、植樹布石。自此之后,又有丁云軒、曹衡之聘請了日本造園專家松田布置監造,并從日本引進了如櫻花、洋楓、碧桃等多種花木。這種群策群力、承前啟后、共同參與的建園歷程,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創舉。
深厚的文化積淀
公花園內文化內涵豐富,相傳楚春申君黃歇在此建過行宮,東晉王羲之曾在此建宅,所留“右軍滌硯池”遺跡尚存。
公花園的百年建園史,使這座袖珍式的公園承載了無錫特有的文化內涵。姑且不論這里曾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行宮遺址,就1905年建園以來的文化積淀,也是令公園生輝不已。多壽樓、九老閣、同壽廳、蘭簃、西社等建筑物,形象地記錄了幾代文人學者和社會賢達苦心營造的公園文化氣氛。
公花園內至今保留著著名文學家錢鐘書父親錢基博撰寫的石碑《無錫公園創制記》、唐懷素《四十二章經》法帖刻石以及張大千的老師“清道人”李梅庵所書“公園”二字的石刻等等。
至今免費向社會開放
無錫公花園從清末、民國到建國后50多年來,歷經三個朝代的時間里,始終堅持免費向公眾開放,從未間斷,突出了一個“公”字,使社會各階層都可以自由出入、游覽,是平民也可以共享的城市花園,這也是國內不多見的、延續時間最長、發揮公園最大社會效益的城市近代公共園林,在“公花園”建立后5年,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所倡導的“天下為公”為“公花園”的誕生作出了最好的詮釋。戎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