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大地上,蘇軍烈士陵園、紀念塔和紀念碑幾乎隨處可見,它們都是為紀念二戰末期在東北戰場上犧牲的蘇聯紅軍建立的。
在這些紀念性建築物中,有一個特殊的去處,這就是位于昂昂溪的蘇軍烈士陵園,說它特殊,是因為,這里安葬的蘇軍戰士犧牲于發生在嫩江岸邊的一場戰斗中,而這場戰斗則被認為是二戰的最后槍聲。
1945年8月8日,蘇聯根據雅爾塔協定對日宣戰。集結在赤塔一带的蘇聯紅軍接受命令,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以坦克車開路,一路開赴中國東北,首先進入滿洲里,然后攻克海拉爾要塞,再翻越大興安岭,進入嫩江流域,攻佔齊齊哈爾。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而一隊駐紮在嫩江岸邊的日軍沒有接到上級指令,仍在負隅頑抗。一天,幾個走投無路的日本兵竄入嫩江西岸的三家子村,想用兩支步槍和300發子彈換錢。村民答應條件,給了日本兵錢,但日本兵卻放賴,只給槍,不給子彈。事情鬧大,沖突中,幾個日本兵被憤怒的村民打死,余下的兩個日本兵奪路而逃。
數日后,兩個逃亡的日本兵遇到一股從內蒙古方向潰逃過來的大部隊,他們聞訊后氣勢洶洶趕往三家子屯,開始了一場血腥屠殺。之后,這些日本兵又順勢越過嫩江,血洗了江東岸的申地房子村。兩個村子共有160多人遇難。
幸免于難的村民陶永富逃出報信,在嫩江岸邊,他遠遠看見有一輛鐵甲車開了過來,他斷定這是蘇聯紅軍,于是摘下帽子拼命搖晃。蘇聯紅軍聞訊后立即用無線電與部隊聯系,請求支援。
中午時分,滿載蘇聯紅軍的四輛卡車疾駛而來。一陣炮火轟擊下,日軍打出白旗,繳械投降。蘇聯紅軍放松了戒備,開車在堤壩上行駛,這時,潛伏在莊稼地里的日本兵突然開火,蘇聯紅軍猝不及防,124名戰士當場陣亡。
消息傳出,駐紮在齊齊哈爾的蘇軍大部隊怒不可遏,迅即趕赴事發現場,將日本兵團團包圍,炮火如雨點般傾瀉到日軍陣地上,300多名日本兵頃刻間血肉橫飛,20多個沖出重圍的日本兵也隨后在潰逃的路上被殲滅。
這場戰斗發生的時間是1945年9月25日,距日本宣布投降已經一個多月。有人認為,這場發生在昂昂溪的戰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正尾聲。不過,關于二戰結束地究竟在哪里一直有爭論,由于判定標准不一樣,很難定論。
我去過中俄邊境上的虎頭要塞和東寧要塞,這兩個地方都聲稱自己是二戰結束地。我查了一下資料,虎頭要塞的攻克時間是8月26日,東寧要塞的攻克時間是8月28日,發生在昂昂溪的這場戰斗,時間要大大晚于兩個要塞的攻克時間,但昂昂溪這場戰斗的規模和激烈程度遠遠比不上前兩者,所以,稱昂昂溪的這場戰斗為二戰的最后槍聲可能比較合適。
蘇聯紅軍出兵東北與日本關東軍作戰的事情我多多少少知道一些,畢竟從小是在東北長大的。據載,當時蘇聯紅軍是分西、北、東三路進入東北的,人數為150萬人,而當時關東軍的人數是100萬人,最關鍵的是,日軍此時大勢已去,縱使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
嫩江是西部線上蘇聯紅軍橫掃關東軍的主要戰場,我一年前去過海拉爾要塞,時至今日,仍能感到其地上和地下規模之宏大。這些固若金湯的工事在蘇軍的坦克和火炮面前,都毫無例外地在須臾間土崩瓦解,相比之下,一股小小的余部殘敵又算得了什麼呢?
昂昂溪火車站北側有一條充滿俄式建築風情的羅西亞大街,蘇軍烈士陵園就坐落在這條大街的一側。在昂昂溪文物管理所所長項首先的引領和講解下,我們跨過歐式鐵藝大門,步入園中。
園中栽滿榆樹,清幽肅穆。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蘇軍烈士紀念塔,塔高12米,塔基有5級石階,四周刻滿反映戰斗場景的浮雕。塔身一側用中俄兩國文字寫着:“為從日本帝國主義壓迫下解放東北的蘇軍死難英雄永垂不朽!”另一側寫着:“中國人民要永久的紀念為從日本帝國主義枷鎖下解放東北人民而犧牲的蘇聯人民!”紀念塔頂端矗立一名頭戴鋼盔,身佩沖鋒槍,高舉軍旗,跨步前進的蘇軍戰士塑像,看上去威武雄壯,勢不可擋。
項所長說,陵園自1949年8月15日落成后,一直保護得很好,即使在中蘇關系破裂時期也沒有遭到明顯破壞,雖然對蘇聯紅軍進入東北后的行為一直有非議,但他們的功績是主要的,作用是巨大的。2002年,文物部門撥出100萬元對陵園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俄羅斯駐沈陽總領事館官員曾來此參觀,對他們的工作表示贊揚和感謝。
沿着草坪中的小路漫步,我看到一座墓碑上刻着兩行文字,其中一行是:列兵,巴甫連果.恩.雅,1927年。推算起來,這位小戰士犧牲時只有18歲。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際將年輕的生命留在了他鄉,這是真正的國際主義戰士。
(作者:劉文軍,黑龍江籍,現居北京。聯系方式:26770183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