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政廳雙聯扶貧村---禮縣“新農村”采訪紀實
“新農村”文化廣場.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陳文智報道:2012年初,甘肅省實施“聯村聯戶、富民興隴”行動,40萬名干部進村入戶,結對幫扶貧困戶,兩年來全省貧困人口由692萬人減少到417萬人。但面對到2020年讓剩余人口全部脫貧,同全國一道步入小康的艱巨任務,甘肅省委省政府號召各省直部門按照今年6月份推出的《關于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意見》和“1+17”精準扶貧工作方案,深入農村,再接再厲,打響一場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攻堅戰。按照約定,前不久的一個周末,我和兩位媒體同仁一同乘車前往甘肅隴南市禮縣采訪農村雙聯扶貧工作。
禮縣是國家級扶貧縣,我們這次所要采訪的“新農村”、 黃咀村、石溝村、同心村又都是禮縣最典型的貧困村,尤其是“新農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不暢,兩年前這里村民的生活極其貧困。采訪中,記者觀察到,這幾個村由于地理位置?異等原因所造成的貧困情況不同,但幫扶單位甘肅省民政廳和下派的雙聯干部因地制宜,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真心雙聯,真情幫扶,每個村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喜人變化,這一切讓我們對甘肅精準扶貧、在五年內帶領全省人民實現奔小康的目標充滿了信心。
駐村雙聯干部.
在我們從禮縣前往上坪鄉的路上,具有江南特征的秀美風光驚艷地展現在我們眼簾,雖然道路蜿蜒崎嶇,但路面平整,我們更多的是讓兩面山腳下具有南方建筑風韻的民居和村前別致的小花園所吸引。快到上坪鄉附近時,所乘的車輛開始顛簸起來,路面坑坑洼洼,行進異常緩慢,但當快接近黃咀村時一條漂亮的水泥硬化路意外地呈現在面前。隨行的雙聯干部雷路處長告訴我們,2012年初,當他們開始對接雙聯時,這里的交通特別不方便,一條小土路天旱時塵土嗆人,下雨時全是泥濘,事故頻發。甘肅民政廳第五聯村小組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決定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幫扶突破口,當年就協調資金300多萬元,用于平整、拓寬從“新農村”到鄉政府的20公里山路。由于當時這條路是在民政廳阿布副廳長的親自督促下建成的,被當地村民名之為“阿布大道”。正說著,一輛班車迎面開過,雷處長說,也是由于這段路的修建,現在縣城開通了通村班車,結束了新農村不通班車的歷史,去年民政廳又爭取1000萬“村村通”項目資金,進行了全路段水泥硬化,今年9月項目已全線完工,帶動了沿途青林、黃咀、唐王三村的發展。提起能吃苦耐勞的雙聯民政干部,雷路處長自豪地給我們說,馬上要到的“新農村”駐村第一書記朱峻是一位來自省軍休所的女干部,她去年結婚不久便和丈夫一塊下鄉駐村雙聯,但為了不影響工作,她和丈夫商量好選擇在禮縣和莊浪分別駐村工作,倆人還交流探索幫扶經驗,推動所在駐村更快發展。聽他這么一說,我們不禁從心里欽佩起這對民政雙聯夫妻干部來。
車輛快到“新農村”時,道路兩邊青山越發秀麗奇特,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視線所及樹木蔥郁,山泉溪水淙淙,有一種置身于山水生態畫卷的感覺。駐村干部陳廷柱處長、駐村扶貧的朱峻書記、鄉黨委辛書記、蒲鄉長和村干部們早在這等著我們了。一跳下車,中國日報的薛站長就把鏡頭對著碧天青山下、綠樹翠英中的一排排嶄新民居拍了起來,而我則被村委會辦公室前面的一組展板所吸引。駐村第一書記朱峻是為面龐清秀的漂亮女干部,她熟悉的介紹說,上坪鄉“新農村”是省民政廳的雙聯村,是由大河邊村和野人溝村兩個村合起來的,地處禮縣、宕昌、岷縣3縣交界處,平均海拔2500米,自然條件惡劣,高寒陰濕,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全村共有180戶農戶、821人,精準扶貧戶108戶、515人,占全村總人口的62.8%。今年以來,甘肅省民政廳創新雙聯工作思路,探索實施“兩幫一助”聯動幫帶機制,推進雙聯行動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加快了脫貧步伐。
在蒲旭鄉長等人的陪同下,我們走進了雙聯后村里修建的五保家園。五保戶李老伯笑著告訴記者,“在民政廳雙聯干部的幫扶下,村上為我們修建了這座養老院,為他們接通了水電和電視信號。省民政廳的雙聯干部和村干部也經常送菜送面來看望他們”。他感嘆的說,現在黨的政策太好了,民政廳下來的駐村干部陳處長和朱書記能吃苦,是心貼心的幫扶他們,現在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
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陳廷柱處長告訴我們,目前廳里實行“兩幫一助”聯動幫帶工作機制,統籌雙聯干部和包村干部、駐村幫扶工作隊、村干部以及村民中的黨員富戶、產業大戶、務工能人等多方力量,以互助組為精準扶貧基本單元,采取干部幫扶貧困戶、富戶幫帶貧困戶和貧困戶互助的“捆綁”、“抱團”形式共同發展。同時,以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社會事業發展為重點,通過開展技能培訓和勞務輸轉、發展二三產業、推進土地流轉、實施電商扶貧、協調各項惠農貸款等扶貧措施,落實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社會救助等扶貧計劃,外力“輸血”強推與內生“造血”動力并舉,雙聯行動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實現了多元聯動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鄉長蒲旭舉例說,這個村有個村民叫張高紅,已在外打拼多年了,近幾年帶領20多個本村村民承包建筑工程,不僅自己年收入10多萬元以上,而且帶領的貧困戶有了固定的打工渠道和務工收入。尤其是實施“兩幫一助”聯動幫帶機制以來,村上在征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以外出務工為主的5戶貧困戶由他幫帶,不僅增強了他幫助村民的責任感和榮譽感,而且這5戶貧困戶不再盲目出外務工,固定了務工地點,穩定了經濟收入。
鄉黨委辛書記建議我們驅車到他們的大渡河草原上去看看,“這里還有大草原”?我們不禁愣了一下。帶著好奇,約莫5公里行程后,我們來到了村子最里端的山頂上。天宇蒼茫、草海遼闊,一副草原秀色神奇地展現我們眼前,大自然竟然把如此美麗的旅游資源珍藏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讓人意想不到,也讓我們欣喜不已。陳處長說,他們協助鄉上多方爭取到50萬元資金,新修了這條通往大河邊草原的5公里旅游砂石路,為發展鄉村旅游奠定基礎。陪同的辛書記饒有興致地描繪著他們的旅游發展規劃,他說大河邊草原面積有20萬畝,屬于小隴山林區,目前已定為省級森林公園。發展旅游帶動村民致富不僅縣里已列入規劃,村民們已經行動起來了。他舉例說,村民廖占平是個養羊大戶,家里有400多只羊存欄,養羊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他今年聯合5戶養羊大戶成立了新農村養羊農民專業合作社,開辦了草原旅游蒙古包餐飲,帶動了草原畜牧業發展,也延長了產業鏈。說到這,他感慨道,“目前還有一部分路還很不好,省民政廳領導正在幫他們協調解決,以后路修好了,農家樂發展起來,我們‘新農村’將會成為正真意義上的小康新農村了”。我說,辛書記,辛苦了!他笑著說,“不辛苦,民政廳領導隔三差五來調研指導,廳里的干部常年駐村雙聯幫扶,幫助我們脫貧致富奔小康,我們正走在奔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康莊大道上,我們幸福!”,聽后,大家都會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