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黑龍江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了“要精准發力,千方百計穩定經濟增長”的戰略部署,並明確提出:在產業創新擴量上發力,在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上發力,在激活國有經濟存量上發力,在發展非公經濟和縣域經濟上發力,在帮助企業降成本增效益上發力。精准發力有了清晰的“路線圖”。如何按照這張“路線圖”,使精准發力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着力點和突破口?相關部門負責人對此做了解答。
龍江工業
向結構性改革進發
訪省工信委主任聶云凌
剛剛落幕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拉開了龍江“十三五”發展序幕。這一次龍江人再次主動應戰:加快發展十大重點產業、着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向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發力。這些都與龍江的工業戰線息息相關。新年伊始,記者專訪省工信委主任聶云凌,請他對龍江工業經濟發展進行解讀。
產業創新擴量
“一號工程”壯規模、提層次、做支撐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我省產業發展短板在工業,精准發力點也在工業。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王憲魁提出我省要把上項目擴增量作為“一號工程”,調整產業結構,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層次,為經濟穩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對此,聶云凌進一步解釋說,產業創新擴量要重點抓好優化存量和擴大增量。
在優化存量方面,要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向精深加工和資源開發要增量。改變龍江產品原字號佔大頭、產品結構單一的狀況。能源類的煤化石化產業向產業鏈的下游延伸。做強非能源類的石墨、陶瓷、鉬產業鏈條。在農產品和畜產品深加工上,要改變目前我省食品行業以農副產品初加工為主的狀況,向食品制造方向轉變。實施技術改造提升工程,支持企業技術進步和設備更新,通過兩化融合,提高龍江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以此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品質、增強競爭力。同時實施“三品”提升工程,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圍繞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和企業,打造龍江名品。
在擴大增量方面,要向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要增量。通過科技成果產業化,實施千戶科企三年行動計划,促進大專院校科技成果產業化,梳理新項目、建立新企業。結合實施中國制造2025,通過技術創新、產品研發提升我省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向以裝備制造業、食品加工工業為代表的傳統優勢產業,鉬、石墨為代表的資源產業,機器人、燃氣輪機、3D打印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項目發力。
“所有的機遇、政策,最終都要凝聚在項目上。所以上項目是重中之重,是全省工業戰線今年首先要開展的工作。”聶云凌表示,省工信委將在謀划項目上多下功夫。圍繞產業鏈的延伸和擴展謀划、圍繞龍頭企業配套、圍繞資源的開發利用,將產業鏈條變長、變粗,梳理鏈條中的薄弱環節,補齊短腿;在促成項目落地上下功夫。關注省內重要的招商引資活動形成的項目線索,帮助各地市搞項目的洽談和對接;在推動項目建設上下功夫。對各地市在建工業項目加強服務和督導;在帮助項目投達產上下功夫。促使在建項目盡快投產達產達效。
激活存量
推動央企改革、加大非公扶持,謀划特色縣域
“在裝備制造、石化等傳統產業中,央企過去是主力挑大梁,現在仍然是重要支撐,但是這一塊還有巨大潛能沒有釋放出來。”對于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對于央企的論述,聶云凌表示要落實好省里與央企的戰略合作協議,加快央企與地方經濟優勢互補,今後我省將與央企在股份制改造、科技成果轉化、軍民產業融合三方面加強合作,把產業鏈條延伸和產業配套留在龍江。
經濟能不能穩中求進,不僅要在薄弱環節上補短板,也要在成長性好的領域突破。目前,非公經濟佔全省經濟的58.5%,縣域經濟佔42%,是最具潛力、最具活力的增長點。今年,龍江要聚焦發力、增強新動能,使非公經濟和縣域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聶云凌表示,為了帮助非公經濟發展,省工信委將繼續完善和推動各項政策落實,加大現有政策的兌現和落實力度,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組織實施非公經濟三年行動計划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鼓勵非公企業圍繞承接產業配套生產要素合作等形式參與國企改革,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開展互聯網+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培育行動,加快和培育國家和省級小微企業創業示范基地。加強對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的服務,尤其是要下大力氣帮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還要聘請技術、法律、財務等方面的專家,利用中小企業服務平台向報名參加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的企業提供免費服務,以“智囊團”的形式帮助解決難題。省工信委還將圍繞大項目建設、龍頭企業配套、產業鏈上下游搭橋對接,以專項對接會的形式帮助像龍煤這樣的大企業找機會、帮助龍江裝備制造業走出去開拓市場。
在縣域經濟上,抓產業、建園區、上項目、增稅源仍是重中之重。聶云凌歸納為三個帮助:在縣域特色產業定位和選擇上給予指導和帮助。在縣域工業園區的建設上給予支持和帮助。在產業項目的謀划、引進和落地上給予帮助。從龍江整個縣域經濟的角度上,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加快特色化和專業化產業園區建設,使每個縣(市)至少有1~2個立縣支柱產業,增強縣域經濟整體實力。
降本增效
降低企業成本,保障生產要素,提升企業家素質
降低成本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務實舉措。穩增長促發展,必須深入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對此,聶云凌表示,涉及工信委的58項事權,辦事流程都要進行梳理、優化,清理不合理的涉企收費,“讓企業少跑腿,讓信息多跑路”。
我省地理位置優勢不突出,生產、經營和生活成本高,這也是招商引資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推進流通體制改革,研究如何提高運輸效率、平衡各種運輸方式,降低各種物流費用,爭取全部開通企業自有鐵路專用線,公路鐵路物流服務向園區延伸,鼓勵發展現代物流業,探索現代化的、高效的物流模式。配合發改委做好降電價的爭取工作。研究組建電力交易機構,積極推進我省開展電力直接交易。建立和完善工業經濟運行監測體系,准確掌握和分析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全力做好穩增長工作。
打造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從供給側發力,解決目前我省一些企業經營者存在的不想、不懂、不會的問題,發揮政府主管部門開竅、指道、搭橋的作用,讓企業家通過與資本對接,開啟發展的全新思維。
激活“老字號”推動國企改革
訪省長助理、省國資委主任趙杰
■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機制改革步伐■以混合所有制為突破口,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以對標管理為重點,加強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以“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我省國有經濟是多年積攢的家底,這些“老字號”企業現在仍發揮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體制機制不活、歷史包袱沉重、發展動力不足,導致寶貴存量資產沒有激活用好,這是制約龍江發展的突出短板,也是我們精准發力穩增長的重中之重。”這是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王憲魁對于國有經濟的精准描述。2015年,我省拉開了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大幕,相繼出台了多個辦法與措施,涉及國企改革、國企負責人薪酬、權利清單、責任清單、工作流程等范疇。2016年,“十三五”開局之年,我省還將有哪些大動作?對此,記者專訪了省長助理、省國資委主任趙杰。
“2016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重大任務,是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的重要環節。”趙杰表示,省國資委將按照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的決策部署,結合省國資委和出資企業實際情況,圍繞“去產能、去庫存、去標杆、降成本、補短板、化風險”等六大任務,切實破解一些國有企業思想觀念落後、體制機制僵化、市場主體地位不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制不完善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
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機制改革步伐。一是推進省直部門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在實施統一監管過程中實現省屬國有企業清理退出一批、重組整合一批、創新發展一批。二是堅持依法履行國有資產監管和國有企業出資人職責,落實以管資本為主的要求,調整內部組織結構和職能設置,優化工作流程,提高辦事效率,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力度。三是管好國有經濟布局和國有資本投向,規范國有資本運作,積極推進省國資委參股公司的國有股權重組轉讓,提高國有資本回報率,轉變產權管理方式,維護國有資本安全。
以混合所有制為突破口,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一是全面展開辰能集團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工作。二是加強對全省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指導,繼續穩妥推進出資企業在集團層面和子公司層面的混合所有制和股權多元化改革。三是加大力度規范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增加外派董事比例,加強制度建設,發揮董事會作用,在落實董事會職權、開展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等方面進行試點。四是完善省國資委現有資產經營公司職能,做好省直部門所屬企業脫鉤改制和資產重組工作,推動少數“僵屍”類企業銷號退出。五是指導龍煤集團全面深化改革,落實各項改革政策措施,帮助支持企業盡快走出困境。六是發揮我省產權交易市場多層次資本要素平台作用,為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供有效服務。
以對標管理為重點,加強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按照以企業為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通過兼並重組,促進國有資產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優勝劣汰、有序進退,有效化解過剩產能。二是引導企業順應市場經濟規律,調整優化經營策略,加大清欠工作力度,減少應收賬款;加大營銷工作力度,切實降低庫存。三是指導帮助企業強化管理,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降低生產成本、財務成本和管理成本,實現降本增效。
以“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多措並舉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一是發揮規划的戰略引領作用,組織開展“十三五”規划編制工作,科學確定出資企業國有資本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二是發揮投資上項目的穩增長作用,圍繞我省“龍江絲路带”建設上項目。三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激發企業創新創業的內生動力。四是發展“互聯網+”,推動出資企業探索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有效融合。五是加強對外合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與央企及國內有實力企業合資合作,開展對俄合作,加大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承接力度,實現共同發展。六是繼續做好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有關工作,推進龍煤集團等中央下放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力爭取得決定性進展;繼續向國家溝通匯報,爭取國家政策支持,解決龍煤集團“兩機構”分離移交問題。
創新驅動點燃龍江經濟發展新引擎
訪省科技廳廳長楊廷雙
■推進千戶科技型企業
三年行動計划■着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着力推動科技園區建設■着力發展科技服務業■着力激發科技創新創業活力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向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要增量”,“向科技創新要動能,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新動能培育和傳統動能提升”……剛剛結束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為我省科技創新工作指明了新的發展路徑。我省將如何精准發力,向科技創新要動能?1月2日,記者就此采訪了省科技廳廳長楊廷雙。
“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在增強戰略定力和發展信心中指出,創新驅動正在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對我省實施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划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在千方百計穩定經濟增長中強調,把向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要增量作為在產業創新擴量上發力的主要路徑之一;在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要求,把向科技創新要動能、向人才創新要動能作為轉換發展動能的重要內容。”楊廷雙認真地分析道,“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省委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以創新引領發展謀划未來,堅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龍江經濟轉型發展,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的信心與決心,讓科技戰線的廣大党員干部倍受鼓舞、催人奮進。省科技廳党組堅決按照省委的總體部署,團結带領科技戰線按照在狀態會作為、抓落實真干事、選好人用好人要求,凝心聚力推動創新,集聚合力服務發展。”
楊廷雙介紹,“十二五”期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着力優化科技創新創業發展環境,先後出台了《關于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激勵人才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意見》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的
政策措施,點燃了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熱情。省政府實施了“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划”,僅2015年全省就新注冊成立科技型企業2042家,新增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科技型企業416家,新增上市(掛牌)的科技型企業32家。五年來,我省承擔了5000多項國家科技計划項目(課題),爭取了國家科技經費支持近60億元,有80余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全省“兩院”院士總數增加到41位,科技產出水平排在全國第7位,為我省“十三五”科技工作良好開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楊廷雙表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省科技戰線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向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要增量、向科技創新和人才創新要動能的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向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自主創新、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四個方面要動能,點燃龍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引擎。2016年,為“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省科技廳將從五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繼續推進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划。深入挖掘哈工大、哈工程等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可產業化成果,拓展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北京理工大學等國內重點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鼓勵科研人員創辦企業;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培育,提升為科技人員、大學生和農民3支隊伍創業孵化服務功能;支持科技型企業借力資本市場發展;推動科技型企業上市(掛牌)發展。同時,加快先進技術成果在貧困地區轉化,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
二是着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能力項目落戶我省。積極推動前沿技術產業化,做好科技創新專項布局,圍繞機器人、3D打印和石墨烯等重點領域組織產學研合作攻關。
三是着力推動科技園區建設。緊緊抓住國家批准建立哈爾濱新區的有利契機,進一步完善哈爾濱科技創新城配套功能,加快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和科技人才向全省科技園區集聚。按照國家“一带一路”戰略部署和“龍江絲路带”布局,打造對俄科技高端服務和要素集聚平台。
四是着力發展科技服務業。發展技術轉移、創業孵化和科技金融等七個服務新興業態,加快推進哈爾濱、大慶等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建設。全面實施“互聯網+”創業創新科技行動等五大行動。
五是着力激發科技創新創業活力。出台我省貫徹落實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實施意見,編制完成並實施我省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划,最大限度激發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的巨大潛能。
提質增效力促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訪省農委副主任白雪華■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堅持以協調發展為方向,推進產業深度融合■堅持以節約高效為原則,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調整完善生產關系
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了“在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上發力”的戰略部署,進一步明確了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重點。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省農村經濟發展既面臨着國家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優質農產品需求日益增長、農村改革逐步深化和農業對外合作不斷拓展等有利條件,也面臨着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農民增收壓力加大和農業生態環境約束增強等矛盾和問題,總體看,機遇大于挑戰、動力大于壓力、有利條件大于不利條件,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省農業系統如何貫徹落實好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推動全省現代化大農業提檔升級,就此記者專訪了省農委副主任白雪華。
白雪華說,剛剛過去的201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上下紮實推進現代化大農業建設,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邁出新步伐,糧食總產實現“十二連增”。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為我們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出了戰略部署。我們一定要以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統領,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為統領,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努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大力促進“四化同步”發展,推動全省現代化大農業提檔升級,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白雪華說,新的一年,全省農業農村工作要重點在四個方面精准發力,務求實現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進一步提高全省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
一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優化種植結構。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以賣得好倒逼種得好”,適度調減糧食作物面積,擴大經濟作物面積,穩步發展飼料飼草作物,進一步優化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重點是調減籽粒玉米面積,尤其是調減北部四、五積溫區高緯度的籽粒玉米,重點發展工業用高澱粉低水分玉米,並擴大有“訂單”保障的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在有水源條件的松花江沿岸和三江平原等地區,適度擴大地表水灌溉優質水稻種植面積。同時,要圍繞市場需求,搞好谷子、高粱、糜子、綠豆、紅小豆等雜糧雜豆生產,擴大蔬菜、食用菌、藍莓等經濟作物生產規模,大力發展青貯玉米、紫花苜蓿、燕麥和飼用大豆等飼料飼草作物。
三要堅持以節約高效為原則,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要適應玉米臨時收儲價格下降和土地流轉價格隨之調整的變化,引導土地向種植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提高農業規模經營水平。要搶抓現代農業發展誘導出的優質食品產業發展機遇,圍繞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求,積極開展農業“三減”,實施精准施肥、增施有機肥力度和綠色植保防控技術,擴大綠色有機為主導的高品質農產品生產規模。要強化創新驅動,加強農業生產技術攻關和品種研發,加快應用現代育種技術、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促進農機、農藝、信息的深度融合,依靠技術升級推進產業發展。
四要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調整完善生產關系。繼續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引導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規模經營,建立健全龍頭企業與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示范带動結構調整,引導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加大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力度,探索生產經營型和服務經營型融合發展的復合型農業經營體系,使之成為带領全省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參與市場競爭的主力軍。要加快推進土地確權登記,加快由試點向擴面拓展,為農村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要創新農業金融保險服務,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