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距離黑龍江5000公里的新疆阿勒泰地區,7月舉行的一場產業援疆與招商引資推進會,使更多當地人熟悉了“黑龍江”這個名字。會議期間,由黑龍江省援疆前方指揮部引進的阿依海國際滑雪場開工、中航愛飛客啟動,受到來自內地200多位參會企業家的關注與贊歎。這兩個項目的落地生根,為阿勒泰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為黑龍江產業援疆掀開新的一頁。
“阿勒泰”是突厥語,意為“金山”,因山中蘊藏黃金而得名。而今,黑龍江援疆隊伍的一系列招商引資大動作,分明是在為這里的人們搬來一座座促進經濟發展的“金山”“銀山”。
打造國際滑雪場依托本地資源稟賦進行產業定位
7月的阿勒泰進入了生命季節的花期。沿着大東溝森林公園一路西行,目力所及的阿依海山脈呈現綠樹花海的勃勃生機。馬利克一家是居住在這片山腳下的哈薩克居民,房屋後的一座斜角60度的山坡成為馬利克和他的孩子們嬉戲玩耍的後花園。夏季,馬利克在半山坡上教孩子們騎馬;進入冬季,孩子們會坐在馬利克用廢舊的輪胎制成的滑雪工具上從山坡頂上滑下來。
冰雪給在這里生活的人們增添了許多樂趣。
在阿依海國際滑雪場項目建設工地,當一排排停靠山腳下的挖掘機開足馬力破土動工時,熱鬧的場面引來馬利克和附近居民駐足。當得知不久的將來,這里將建設成亞洲頂尖、世界一流的冰雪樂園和滑雪勝地時,馬利克興奮地抱起小兒子說,“以後會有更多的伙伴兒和你一起玩耍啦。”
產業援疆,對于阿勒泰地區而言,當地最迫切最現實的需求是什麼?如何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特點進行產業定位?如何由“輸血”式援助向“造血”式轉變?這些年,我省駐紮在這里的158名援疆干部、人才幾乎每天都在思考這事兒。
記者見到阿依海滑雪場項目負責人中國城建集團的塗永民時,剛巧他邀請國際雪聯頂級的雪道規划师馬格瑞特和其他5位技術人員來阿勒泰進行項目評審。馬格瑞特作為阿依海雪場的總設計师對項目整體規划和設計進行了評審,並給出中肯的建議,他相信阿勒泰未來要打造成一個區域性的國際旅游目的地是極有可能的。評審結果讓塗永民興奮不已,對公司目前15億元的一期投資在未來的收益有了信心。而他更感謝的是我省援疆前方指揮部對這個項目作出前瞻性的判斷和為使項目落地付出的努力。
塗永民感慨地對記者說:“如果沒有黑龍江前指的穿針引線,這個項目不可能有今天!”他接着說,“去年12月我來到這里時還不能確定我們公司能不能承攬這個項目,可不可以對它進行大量的投資。我個人也不確定會不會留在阿勒泰這個偏遠的地方。來了以後我受到總指揮的影響,他向我全面地介紹了這個項目的發展,政府對這個項目的支持,以及援疆指揮部對這個項目的期待。這才使我們公司有信心投資這個項目,也讓我有決心留在阿勒泰。”
借助企業家聯合會平台拓寬招商視野培育新興產業
今年年初,黑龍江省援疆前指總指揮蘭景力在接受《新疆日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要借助成立于2013年12月的新疆黑龍江企業家聯合會,廣泛拓寬招商視野,積極為受援地培育新興產業,通過全國各地黑龍江商會這個平台吸引客商來新疆投資,實現合作共贏。他的一番話,更像是對黑龍江省產業援疆工作謀篇布局做出的承諾。而今,阿依海國際滑雪場、中航通用航空等項目的落地,分明是蘭景力和我省援疆干部們瞄准阿勒泰地區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目標,兌現承諾、精准發力的佐證。
中航通用航空項目,是黑龍江省援疆干部們在引進阿依海國際滑雪場項目的同時,引進的另一個能夠拉動當地旅游市場的項目,主要執行阿勒泰景區空中游覽觀光和景區間載客飛行任務,在新疆廣闊的天地間,人們可以換個視角,從空中盡情俯瞰不一樣的新疆。新疆自治區副主席史大剛這樣評價道:“這個項目開啟了阿勒泰‘通航+旅游+X’模式,為填補地區戰略新興產業空白做出了積極貢獻。”
據了解,阿依海滑雪場項目後期,還將實施阿勒泰國家冰雪公園項目。為加快推動當地冬季冰雪游、自駕游、跨境游,我省援疆干部協助地區引進長久集團投資項目,成立了新疆長久樂途跨境旅游有限公司,目前正在開展自駕游測試、自駕游營地、冬季旅游產品設計等工作。
聊起這幾年的產業援疆工作時,蘭景力有着切身感受,產業援疆絕不是“你需要,我帮建”的單行線,“一要看當地急需,二要看綜合效益是否明顯,三要通過踏勘、交流、借外腦研究項目。”據他介紹,“十二五”期間,我省實施援疆項目302項,其中阿勒泰地區及受援三縣實施項目187項,重點支持受援地園區建設、設施農業發展、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勞動技能培訓等。
挽救瀕危魚種為生態建設項目爭取援疆資金扶持
走進阿勒泰地區的福海縣時,我省援疆干部關愛軍告訴記者,福海之福,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在于海。當地人把湖稱為海。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的烏倫古湖就坐落在這里,水域面積為1035平方公里,分為大小兩個湖泊,像兩顆巨大的翡翠,鑲嵌在阿爾泰山與准噶爾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之間。
依湖而生的福海縣,盛產20多種魚類,是新疆重要的漁業基地之一,素有“北國漁鄉”之稱。在這里,貝加爾雅羅魚是福海縣盛產的遠近聞名的魚類之一,當地人稱為小白魚。然而,由于受一些客觀因素影響,小白魚越來越少,甚至幾乎到了頻臨滅絕的臨界點。
劉長海和劉長龍兄弟倆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眼見着湖區里瀕危滅種的小白魚,便想到依托自己原有的小型養魚場搞一個瀕危物種恢復項目。但是,資金短缺、技術人才短缺、漁場規模小的瓶頸讓這個項目舉步維艱。
就在去年福海縣上報受援項目時,關愛軍注意到了這個項目,他依經驗判斷出,通過實施這個項目拯救瀕危滅種的小白魚品種,不僅能夠改善當地漁業現狀,也會使整個烏倫古湖的生態得到更好恢復。他深知,援疆項目等不得,于是,每天起早貪黑地與大家一起考察論證,積極爭取援疆資金對這一項目的扶持。
在沒有援疆之前,關愛軍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名組工干部。初來乍到時,對龍省提出的“用心用情用智用党的好政策援疆”的援疆理念,關愛軍還不能深刻的理解。而今,經過近三年的援疆工作實踐,他在每一個階段都刷新着對“四用”理念的認識。他說,“不來新疆工作就沒有真切的感受,來新疆一段時間,自然而然就有了責任感、使命感。”
而今。一座佔地面積為500畝的冷水魚成果轉換轉化中心正在臨烏倫古湖而建,放置魚苗的灰白色環道已經完工,工人們正在抓緊完成後續的基礎設施工作。劉長海告訴記者,“黑龍江的援疆干部非常重視這個項目,幾乎每天要來這看看施工情況,詢問有沒有什麼困難。”對于未來,劉長海信心滿滿:“預計培育魚苗1.5億尾,經濟效益在800萬元到1000萬元,並以旅游、餐飲、銷售、冷貨儲藏等延長產業鏈。烏倫古湖的魚在全國叫得響,銷量是不愁的。”
站在今年9月就將投入使用的冷水魚成果轉換轉化中心的工地上,關愛軍望着不遠處的烏倫古湖對記者說,“三年能做成一件事,我感覺人的一生起碼還做了一點事。最害怕的是三年什麼事也沒做成,平庸而過,這不是援疆干部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