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商报专稿

新中国首只股票是“深宝安” 首个证券交易所是“深交所”

2017-04-12
来源:香港商报网

  禹国刚1944年出生,陕西安康人,深圳证券交易所创始人。他说务必要让大家知道历史的真相。

  新中国第一只股票为“深宝安”还是“小飞乐”?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是“深交所”还是“上交所”?

  这两大历史问题经常有不同声音的答案。作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创始人、新中国证券市场的拓荒者、前深交所法定代表人,禹国刚向笔者介绍,“深宝安”于1983年7月8日公开招股,而“小飞乐”是1984年11月18日。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有着先行先试的特权,深圳证券交易所“先生下孩子”(1990年12月1日),而上海证券交易所“先拿到准生证,后生下孩子(1990年12月19日)。”

  禹国刚罗列出当年的股票及报纸等“文物”,“结论明确,这两大争论可以休矣!”

  新中国第一只股票为“深宝安”,而非“小飞乐”

  “1984年11月18日,中国上海第一家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企业上海飞乐音响公司成立。并向社会发行每股面值50元的股票1万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行的第一张上市股票,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公开向社会发行的股票。”这段话是记者在写本篇稿时在百度上查到的。对此禹国刚作出了澄清。

  “1982年,新中国每一家股份制企业--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在深圳成立。1983年7月8日,这家公司以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向全国招股,‘深宝安’无疑成为新中国第一只公开发行的股票。”禹国刚向笔者介绍,“1983年7月25日,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在《深圳特区报》刊登公开招股公告:欢迎省内外国营集体单位、农村社队和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同胞)投资入股,每股人民币10元。” 禹国刚边说边展示当年当日的《深圳特区报》,以及“深宝安”和“小飞乐”的股票样本。

  继“深市老五股”集中交易后,1991年6月25日,“深宝安”也在深交所集中交易,其总股本为2.25亿股。是深沪股市当时股本最大的上市公司。禹国刚说他是这些股票在深交所上市的见证人。

  “深宝安”股票于1983年7月8日公开发行;

“小飞乐”股票于1984年12月公开发行

  上海向深圳要“蓝皮书”,按图索骥

  1988年11月,深圳市政府成立了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禹国刚为专家小组组长。至1989年9月,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打造证交所的“蓝皮书”—《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建资料汇编》问世。

  据禹国刚回忆,这本“蓝皮书”是深圳资本市场专家小组进行了大量艰苦的调查研究,翻译了200多万字的外文资料,是在移植借鉴境外资本市场法律法规和证交所章程、运作办法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深圳的实际情况写成的深圳证券市场法规和深交所章程、运作办法的汇编。期间,香港新鸿基证券和香港联交所,以及香港证监会、“联办”(中国证券市场联合设计办公室)均提供大量无私的协助,付印之前,对此书进行了十几次论证后才定稿。

  1990年3月,“蓝皮书”大典成果已汇总,深交所筹备工作就绪,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当时政治环境下,股份制、证券市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十分敏感。深圳原想等着上面一声令下就可以开业,没想到等来当头一棒。

  这本“蓝皮书”本来是打造深交所的“蓝图”,应当时上海常务副市长的要求,于1990年5月赠送给上海,成为打造上交所的“借鉴”,解决了上海的燃眉之急,否则,上交所不可能于1990年12月19日开业。然而,“借鉴”完之后,上海却要抢先深圳成立内地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这是个突如其来、出人意料的戏剧性转折。”禹国刚感慨到。  

  深交所先“生孩子”,上交所先拿“准生证”

  禹国刚介绍,“1985年9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同意成立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这是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最初以国库券交易为主,1989年5月改为由10家金融机构共同出资55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的股份制金融企业,开创了中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先河。后来,注册资本又扩大到1130万元人民币。”

  “1988年4月1日,深圳发展银行股票开始在该公司柜台交易。接着,深圳市国投证券部和市中行证券部相继开业。万科、金田、安达、原野也陆续发行了股票,并上柜台交易。”“深市老五股”股票在“老三家”(1990年发展到12家)证券部的柜台交易,构成了深圳证券市场的雏型。

  1988年5月,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灏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创建深圳资本市场,并聘请香港新鸿基公司担任顾问,深圳的这一起步,比上海早了一年多。

  1990年,深交所筹备小组的王健和禹国刚听说上海“借鉴”完“蓝皮书”之后,要抢先深圳成立内地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急忙向李灏书记汇报。

  1990年11月22日,李灏书记带着郑良玉市长、张鸿义副市长,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的几位行长来到深交所筹备组现场办公,当场拍板:“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集中交易。”为避免节外生枝,李灏书记最后又说了一句话:“此事今天就拍板定了,今后不再开会研究。”

  就这样,在还未领“出生证”的前提下,深圳证券交易所于会议结束后一周的1990年12月1日先“呱呱坠地”集中交易,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上市集中交易的股票—“深市老五股标准股票”诞生了。18天后的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开始集中交易了。

  

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灏

  “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一切有利于解放生产力的改革创新,都可以在深圳先行先试,试验成功了再向全国推广。这也是深圳的成功之道。李灏书记视野开阔、胆识过人,领导我们创办深交所,不惜赌乌纱。”禹国刚对当时深圳领导者的胆识和魄力十分佩服。

  所以,对于“谁是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禹国刚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深圳证券交易所“先生下孩子,后拿准生证”,而上海证券交易所则是“先拿到准生证,后生下孩子。”

  今年74岁的禹国刚向笔者说到,他这一生中最为荣幸骄傲的两件事,一是和王健共同筹建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二是主持工作,使深交所成为全球第一家实现“四个现代化”(交易电脑化、交收无纸化、通信卫星化、运作无大堂化)的证交所。

  禹国刚有两个孩子,都在国外。他和老伴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国外与儿孙相聚,茶余饭后,写写书、练练毛笔书、拉拉手风琴,含饴弄孙、悠然自得。

记者黄凤鸣

[责任编辑:郭美红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