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本地新闻

國內知名音樂人黔丹寨“坐診”民族流行音樂創作

2017-05-05
来源:香港商報網

詞曲音樂人及歌手參加原創音樂演唱會合影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黃慶松 通訊員石與剛報道:五一小長假期間,來自全國各地著名詞曲作家欒凱、孟文豪、石焱、劉新圈、郭仔、馬希爾、韓冰、趙迎、彭韻豪、弓月、風中采蓮等以及貴州詞曲作家張超、玉鐲兒、李松洋、楊乾江、石與剛等20餘人和黔東南地區文藝界代表歡聚一堂,在貴州省黔東南丹寨縣舉行“詞曲作者交流會”,共同探討流行民族歌曲創作,為流行民族音樂創作“把脈會診”。

  當晚7點30分,詞曲作家們還與來自沈陽的歌手王志昕、王苒溪,來自軍藝的王瑤、王奕丁等實力唱將及貴州歌唱家穆維平、雷豔、雨田、謝佳、吳建等在錦雞廣場參加了原創歌曲演唱會。

  紮根民族文化沃土

  來自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作曲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導師、著名作曲家欒凱對貴州印象最深的,就是這片土地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他說這正是流行民族音樂創作沃土,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音樂寶藏,生活在這片沃土上的音樂一定要有文化自信,要深深紮根在民族沃土中,不斷汲取養分,才能創作出既與世界音樂接軌、來百姓又喜聞樂見的民族流行音樂。在世界音樂多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對音樂人的全面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他提倡作為音樂人也需要多元化發展,對於音樂創作與制作的整個流程,都要有所了解,這樣的音樂人在樂壇才會有競爭力。

  2015年中央電視台中國十大青年作曲家,中國民族風音樂代表人物,貴州本土著名音樂人張超是黔東南人,他認為流行民族音樂創作要在少數民族音樂中吸取的,一是音樂的表現形式,二是音樂的內容,三是音樂裏的情感。現在市場上很多歌曲就脫離了生活,少數民地區則不一樣,在貴州的很多村寨,這裏的音樂都是很生活相關的,吃飯唱歌、喝酒唱歌、洗衣勞動也唱歌,想唱就唱,情感真摯。而相反的是城市人唱歌卻要到KTV的“盒子”裏去,感覺已經背離了音樂本身的意義,離音樂也越來越遠。音樂在生活到底應該扮演怎么角色,這也是流行民族音樂的創作應該思考和向少數民族音樂學習的。

交流會現場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沈陽音樂學院附中副校長、副教授,遼寧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弓月在上學時第一專業就是民族器樂二胡,在她的創作實踐中,思考得最多的就是民族音樂與民族器樂的融合。她說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結合,甚至與世界音樂的結合是一個必然趨勢,對於中國音樂人來說,植根於民族也是音樂人應該做的一件事,與世界音樂接軌就是要怎樣把我們的民族流行音樂推廣出去,也要用我們的音樂將世界音樂的精髓吸收回來。

  吸取民族音樂精髓

  著名作曲家孟文豪這次是第二次來貴州,第一次到丹寨。他說,當下一些流行民族音樂的創作,熱衷於民歌改編,其實就是在民歌的旋律基礎上,加流行的伴奏,但這遠遠不夠,真正的流行民族音樂創作,應該是用民歌的一些精髓、核心音樂符號來發展,融入流行音樂的元素。貴州有很多經典的民歌,他建議貴州本土音樂人多做這樣的創作探索,自己也很希望多創作這樣的貴州流行民族音樂。

  著名作曲家石焱是第二次來丹寨,第一次是五年前,來丹寨采風創作。回去不久,他就與玉鐲兒合作,用貴州元素創作了一首《酒歌唱起來》,後來經貴州青年歌手雨田演繹後,成了貴州很多場合聚會的必唱曲目。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很多民族元素的流行音樂唱世界為之驚訝和贊賞。他說這次到丹寨算是回家,也將借此機會多收集貴州民族音樂的元素,力爭再多多創作具有貴州民族元素的歌曲。

  著名音樂制作人、唱作人、作曲、編曲、聲樂導師韓冰近年來也一直致力於民族風音樂的探索,他說自己即使做一些時尚的流行音樂時,也會可以運用一些民族元素,民族元素讓這類歌曲很容易出彩、提氣,這也是民族音樂的魅力所在,也是我們骨子流淌的東西,作為音樂人,我們不能浪費了音樂帶給我們的天賦,把最大的潛質發揮出來在流行民族音樂的創作的道路上,能做多少做多少,能做多好做多好。

  提取民族文化DNA

  來自湖南的創作歌手風中采蓮說,其實少數民族的原生態歌曲就是他們本民族的流行歌曲,有的是存在了幾百上千年的,之所以沒能傳唱開來,與它本身的傳播體系、融合創新方面的局限所致,雖然在本民族中的傳承卻是動態傳承的,但傳承下來與幾百上千年幾乎是沒多少改變和創新的,我們的民族流行音樂創作,首先要了解的是民族文化的DNA,並進行提取,再結合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流行音樂曲式、調式進行有機融合,在缺少民族文化DNA分析情況的民族流行音樂創作,注定是失敗的。

  貴州籍著名音樂制作人李松洋也表示,盡管自己身處在貴州,但對於民族流行音樂創作,采風是必不可少的,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這裏的少數民族文化是很多樣的,如苗族同胞性格就比較開朗、歌聲也比較高亢,服飾也比較複雜;侗族同胞性格就比較委婉,歌聲也比較悠揚、服飾相對就要簡單一些;布依族同胞性格溫柔,歌聲比較婉約,服飾也更簡單、明快。只有通過深入采風體驗,才能抓住這些民族的特點,並運用到音樂創作中。

  來自成都的青年詞曲作家彭韻豪認為,民族流行音樂創作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民族的特質,找到、找准它們的表達方式,並將這些特質流行化。

  發揚光大才是最好的傳承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河北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音樂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劉新圈認為,無論是民族流行音樂還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傳承,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聽的都是口水歌或者國外的歌,其實中國本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大多數年輕人或多或少都會耳濡目染一些民族的東西,所以流行民族音樂的受眾基礎還是很廣泛的,流行民族音樂是一個很大的主題,也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程,值得每一個音樂人用畢生的精力去完成。

  著名苗族歌手,貴州省歌舞劇院一級演員雷豔也是黔東南人,她說少數民族文化是很珍貴的寶貝,對於貴州來說,黔東南則是寶貝中的寶貝。作為苗族歌手,她深感民族文化傳承和推廣的責任重大,她說或許當局者迷吧,黔東南的少數民族文化其實也是很有包容性的,和少數民族音樂一樣需要更多的外界人士發現和挖掘,讓越來越多的外界認知並喜歡,發揚光大才是最好的傳承。

參加交流會人員合影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四川省通俗音樂協會副秘書長,作為創作型歌手,趙迎說流行民族音樂需要的是將現代的一些語彙和一些現代的音樂表達方式與民族的東西結合起來,讓傳統的東西更接近這個時代人們的審美,這不是迎合,是融合發展,是傳承發揚。

  青年歌唱家,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研究生王瑤來到丹寨聽到了很多傳統的苗歌後,感受到了他們的嗓音特別純淨,穿透力很強,更能直接表白一些情感。作為歌唱家,她說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的融合,更多的是要學習民族音樂的一些發音技巧,把優秀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融合發展才能走得更好更遠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演員、中國聲樂家協會副主席、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聲樂系教授、貴州民族文化研究院院長、貴州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穆維平,近年來除了演唱一些民族聲樂作品和從事聲樂教學外,也在民族流行音樂創作上做了一定的嘗試,他說流行民族音樂創作不能閉門造車,需要學習外界音樂人的優點,借助外界平台和資源,將貴州的流行化民族音樂創作做好、做強。

  來自寧夏的音樂唱作人馬希爾說,流行與民族的融合,是當今音樂創作的一個風向標,無論什么樣的音樂創作,定位都是非常關鍵的。音樂人應多創作自己最熟悉的或本民族的音樂,為家鄉的文藝創作發揮自己的特長,盡自己的一份責任。貴州的民族文化也需要與外界的民族文化多交流,不僅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只有不斷碰撞、融合,才會推陳出新,產生出流行民族音樂的精品。

  著名詞作家玉鐲兒,是土生土長的丹寨人,也是這次活動的發起人和音樂人的邀約者,她說現在年輕人之接受流行歌曲,學校教學或比賽大多又是民族歌曲,呈現出兩個極端,其實民族的和流行的是共通的,我們是可以找到一條路子讓民族流行音樂走得更好、更遠的。

[责任编辑:潘洁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