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本地新闻

636米!武漢綠地中心沖擊中國第一高樓

2017-06-23
来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武漢綠地中心沖擊中國摩天大樓第一高

  設計高度636米 將超過上海中心大廈

  頭頂,白云飄飄;腳下,長江奔流;江面,數橋飛架,一艘艘輪船順流而下……在湖北武漢長江之濱,置身武漢綠地中心目前450米高的樓頂,江城美景盡收眼底。

  眼前,高聳的塔吊直插云霄,工人來回穿梭一片繁忙。正在建設中的這棟大樓,建成后總高度將達636米,將超過目前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

  空中俯瞰,武漢綠地中心呈“Y”形結構,寓意長江與漢江交匯形成武漢三鎮。按照設計,大樓地下6層,地面120層,集超五星級酒店、高檔商場、頂級寫字樓和公寓等于一體。即將刷新中國建筑高度的武漢綠地中心如何建造?有哪些亮點?日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來到工地探訪。

  地下“鐵桶”護圍

  34米——是武漢綠地中心地面以下的深度,250米——是大樓與長江的距離。這意味著,項目面臨防洪及塌方的挑戰。

  “大樓距長江近,地下水水位高,基坑滲水可能性大。地下土層復雜、基坑施工過程必須度過兩個汛期。項目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極大。”項目技術總監王震介紹。

  挑戰沒有難倒大樓建設的主力軍——中建三局武漢綠地中心總承包項目部。這支平均年齡28歲的團隊,采取了圍繞綠地中心整個施工區域筑起一圈地下連續墻的施工方案。

  這一地下連續墻,厚度1.2米,最大深度56米,周長接近1000米。“相當于在大樓地下部分的外圍鑄起一個‘鐵桶’。”王震打了個比方,連續墻既可防止施工區域內出現塌方,又將長江的地下水阻隔在“鐵桶”外。

  而為保證質量與精度,項目團隊自主研發“地下連續墻接縫注漿裝置及施工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同時,他們調來一臺世界上最先進的地下連續墻成槽施工設備——銑槽機助陣,這臺機器從意大利進口,售價高達5000萬元。

  與地下連續墻“搭檔”的,是大樓的超厚底板。王震介紹,這一底板,有5個足球場大,平均厚度5米,最厚處8.4米。

  底板對混凝土的承壓要求和抗滲要求特別高,需要一次性澆筑3.1萬立方米。項目部副總工程師唐碧波至今記得,2013年冬天,31歲的他被臨時從北京調往武漢綠地中心項目部。那時寒風凜冽,氣溫只有零下7℃。“當時,沒有一個人臨陣退縮。”唐碧波帶著團隊,奮戰66個小時,最終一次性成功澆筑大體積底板混凝土。

  最終,項目團隊成功建成國內房建領域最深和最高承載工程樁、最深地下連續墻、最高鋼板剪力墻等高難度建筑實體。

  頂部“鋼帽”助航

  連續3年的“地下孕育”后,2014年8月,大樓開始“冒”出地面,從此開啟向藍天沖刺的征程。

  像武漢綠地中心這樣的超高層摩天大樓,如何既能保證工人高空作業的安全性,又能提升建設速率?

  項目執行總經理李江華介紹,國際上,諸如迪拜塔的超高層建筑,采取傳統爬模系統施工。但武漢綠地中心項目摒棄了這一方案,而是運用中建三局自主研發、國內首創的第三代智能頂升模架(以下簡稱“頂模”)系統。

  “實際上是一個跟著高樓一起爬升的‘移動施工平臺’,將傳統施工中‘各自為政’的模板、防護架、材料堆場、布料機等集合在一起。”李江華說。

  這一頂模系統采用封閉式全鋼結構,平臺面積1600平方米,施工荷載2300噸。工人置身其中,如履平地,可同時進行4層樓、幾個工種流水作業,完全不用擔心高空墜落的風險,工作效率也大大提升。而且,不同于傳統爬模系統只能抗6級大風,有了“鋼帽”,只要風力不超過10級,便可不停工。

  從大樓“冒”出地面開始,這頂特制的“鋼帽”,便一直護航大樓的“拔節”。項目的建設周期,也由原來的15至18天一層,大大縮減為現在的4天一層。

  “鋼帽”神器的順利運行,并非那么容易。

  團隊成員趙飛記得,2015年年初,系統初次頂升前,項目所有男同胞一起聯合調試排除隱患,連續奮戰了4天3夜。

  一次又一次的測試、失敗、修正,他們中甚至有人忘了太陽是第幾次升起。當對講機傳來“調試工作全部完畢,大家辛苦了!”大伙兒想歡呼,卻已疲憊得沒有力氣。

  現在,頂模系統已成功頂升91次,大樓“長”至450米。預計2019年年底,便可全部完工。

  30多項技術打造綠色節能

  不僅僅是“鐵桶”“鋼帽”,武漢綠地中心項目施工工藝亮點多多。單塔多籠循環運行施工電梯,是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另一項國內首創、世界領先技術。

  原來,傳統的超高層建筑施工電梯,導軌架利用率低下、垂直運力不足。中建三局打破“一梯兩籠”的常規,實現了6到10部梯籠在單個軌道上安全受控的循環運行,極大提升了垂直運輸能力。

  地下水回收再利用系統、建筑廢渣實現零排放、使用方鋼管與鋁模板節約木材……大樓在綠色節能節水方面的先進技術,就有30多項。

  其中,工程采用方鋼管及鋁模板,共計節約木材約4200立方米。“相當于1600棵直徑1米、高10米的大樹。”王震興奮地比劃。

  每天,工地都要產生大量建筑垃圾。如果按老辦法——運到郊區掩埋或堆放,占用土地甚至帶來安全隱患。

  在武漢綠地中心工地,記者看到,兩臺制磚機解決了這一問題:建筑廢渣被全部制成磚頭,別的項目建圍墻時可再利用。“真正做到了廢渣零排放。”項目部黨委副書記趙云說。

  伴隨大樓的步步“拔節”,項目部的年輕人也在實干中歷練、成長。

  在頂模平臺上,架設了3臺塔吊,它們是全球房建領域最大的動臂式塔吊。而與這幾臺明星塔吊齊名的,還有操作它們的一對“姐妹花”——28歲的盧有珍、肖金花,兩人輪班操作其中一臺“巨無霸”。

  塔吊屬于高空作業,上去需要足夠的膽量。“女性從事這一行很不容易。”趙云說,工地上100多名負責塔吊的工人中,她倆是僅有的兩名女性。

  “在綠地中心項目工作,每個人有師傅帶,學到的知識都是業內最頂尖的。”28歲的趙飛,大學畢業就來到綠地中心項目,3年成長為技術骨干。幾年下來,項目團隊年輕人已陸續被公司其他項目部“挖走”了20多個。今年,項目部還榮獲了“2015-2016年度全國青年文明號”稱號。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