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五大招治理交通擁堵 破解"行路難"刻不容緩

2017-08-25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濟南五大招治理交通擁堵 破解"行路難"刻濟南,因位於“濟水之南”而得名,但近年來,由於堵車嚴重而被網友戲稱為“擠難”。當前,交通擁堵已經成為影響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質、困擾城市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近兩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治堵工作,將其作為三大重點民生工程之一,多措並舉、綜合施策、持續發力,已取得積極進展。

  一、破解“行路難”刻不容緩,治堵效果有所顯現

  根據《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顯示, 1季度,濟南通勤高峰平均車速20.18km/小時,高峰自由流速度43.11公路/小時。全天擁堵延時指數1.82,高峰擁堵延時指數為2.136,環比下降8.9%,在1季度33個同比上漲的城市中排名25名,擁堵增幅在逐漸減小。從擁堵區域分布來看,中心城區擁堵狀況明顯減弱,道路擁堵路段向東偏移。20條中心擁堵道路平均車速從原先的26.8公裏/小時,提高到了28.1公裏/小時,高峰擁堵延時指數平均下降4.8%,部分路段擁堵得到有效緩解。

  


 

  注釋:高峰擁堵延時指數等於市民高峰擁堵時期所花費的時間與暢通時期所花費的時間的比值。例如,濟南的高峰擁堵延時指數為2.14,說明濟南高峰時駕車出行的通勤要花費暢通下2.14倍的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

  二、多重原因疊加,治堵難度加劇

  濟南是重要交通運輸節點城市,伴隨城市化和城市機動化的快速發展,受環境制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管理滯後等多重因素影響,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治理難度愈來愈大。

  1、產業布局集中、城市規劃不盡合理。

  濟南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受地形和曆史發展原因影響,濟南的城區格局、產業布局長期以來主要依賴東拓西進的發展路徑,目前主城區東西長30公裏,南北寬15公裏,已形成了東西長、南北窄的帶狀格局。同時,新區配套設施建設滯後,高架、地鐵、輕軌等立體路網發展起步較晚,致使市民工作生活區域跨度大,潮汐交通、長距離交通增多。目前,主城區擁有快速路4條,主幹道76條,次幹道和支路341條,其中東西貫穿道路僅兩條,無法滿足東西向長距離通行需求。

  2、人、車、路矛盾突出。

  2016年底,濟南市常駐人口723.3萬人,同比增長1.4%。公路貨運量21212萬噸,同比增長9.6%。年末擁有民用機動車182.4萬輛,其中民用汽車174.2萬輛,同比增長13.1%,日均新增汽車550餘輛。私人汽車平均使用率達2.9次/天,高於北京的2.3次/天,私人汽車向高增長、高強度、非理性使用發展。但是,全市道路長度5440公裏,僅增長1.7%,公路通車裏程12730.2公裏,基本與上年持平。物流、車流的大幅增長,致使道路承載壓力不斷增加。

  


 

  3、公共交通承載能力和分擔率仍偏低

  2016年年末,全市公交線路295條,較2015年增加18條,擁有快速公交線路8條;線路總長度5891.4公裏,增加501.8公裏;公交營運車輛5846輛,全年旅客運輸量7.7億人次,同比下降0.8%。軌道交通建設起步較晚,投入使用還需較長時間。世界及國內先進城市軌道交通出行率已達到50%左右。

  4、停車資源供需緊張

  目前,全市共有各類停車泊位63.7萬個。較2016年新增12.9萬個。但是按照市區車輛一車一位計算,缺口仍達55.1萬個,並且公共停車位占比較低。停車難、亂停車加劇了交通擁堵。

  5、城市綜合監管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老年代步車、三輪車等違規上路,機動車擠占自行車道、人行道等不文明出行問題比較突出。突發事件、雨雪霧霾等極端天氣、大范圍的道路施工、外埠來濟與過境車輛交通出行需求增加,城市綜合管理及應急處理水平未能較好跟上發展,也從客觀上加劇了城市擁堵。

  三、各項措施綜合發力,暢通泉城指日可待

  當前,治堵工作已作為全市“453”工作體系中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並已列入全市“十三五”規劃。市委、市政府結合濟南市城市交通現狀和發展趨勢,深入研究治理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路徑和策略,力爭通過近、中、遠期相結合的城市交通綜合治理方式,切實高效地解決濟南市的交通擁堵問題。

  


 

  1、“攜河北跨”,破解空間瓶頸

  2016年12月,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攜河北跨”發展戰略,通過“攜河”發展,讓黃河成為城市的內河,將城市發展空間向北拓展。“北跨”不僅是在城市管理層面破解交通擁堵的必然選擇,更是在經濟發展層面解決產業布局、產業轉移的重要決策。當前,全市擬投資135億元,建設三橋一隧,率先打通跨河交通命脈。未來,濟南市將致力於打造1個主中心、1個副中心、5個次中心、12個地區中心和2個衛星城,通過擴展城區邊界,分散交通壓力,實現城市的合理均衡發展。

  


 

  2、加快立體交通建設,優化綜合交通結構

  2015年初,國家發改委批複濟南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2015—2019年),確定了“兩縱一橫”的“H”型構架,包括核心區快線(R1- R3 線)和中心城普線(環線和M1~M6線共7條線)。濟南市軌道交通R1、R2、R3線項目,分別於2015年7月、2017年2月、2016年6月開工,三線總投資規模452.1億元,累計完成投資分別為25.9億元、3.8億元、7.9億元,三線總完成進度達8.3%,R1線預計2019年底建成通車,地鐵M2線和M3線的建設也被列入了2017年度市級重點預備項目名單中,濟南軌道交通將從夢想走進現實。2017年也是濟南市路網建設加速發展的一年,順河高架南延等5條快速路通車,濟南城區高速和高架上的立交橋從16個增加至24個,2017年底快速路通車裏程將達104.2公裏,是2016年的2倍。其中,二環東南延長線隧道總裏程9.74公裏,成為世界城市中最長的隧道群,漿水泉隧道長3101米,是國內最長八車道公路隧道。“兩橫三縱”快速路網成為連接中心城區與區域中心和衛星城的重要紐帶,對提高跨區域長距離通行速度,緩解交通擁堵發揮積極作用。

  


 

  順河高架下新增400多個停車位

  3、打通城市“毛細血管”,提高路網通行效率

  從去年年底,濟南就打響了“拆違拆臨”攻堅戰,截至2017年6月中旬,全市拆除違法建設40984處,面積1967.6萬平米,違法廣告13306處,面積63.1萬平方米。取締占道經營市場十餘處,主城區內禁止停車示范路段增至50條,全年計劃打通27條丁字路、斷頭路,對7個社區16條街道進行二次優化提升,取締停車泊位近800個,增設機動車專用通道25.6公裏,依托本土企業,研究通過建設立體車庫,緩解停車難問題。通過還路於民,疏通道路,努力實現交通良性“循環”。

  


 

  4、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倡導綠色文明出行

  2015年至今,全市新增公交車400餘輛,全年計劃再增加300輛。目前,擁有清潔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車2923部,綠色公交車輛比例由2013年的22.2%提升至56.8%。2017年上半年,新開通、優化線路20條,增設4條通勤巴士線路。全市設有44條全天候公交專用車道和11條高峰限時公交專用車道,另外,增設公交專用信號燈,進一步提高公交通行效率。同時,首批1.1萬輛共享單車已投入使用,在交通矛盾突出、出行需求量大的老城區、景區和商業網點周邊等區域共布點600餘處,後續計劃再投入4萬輛,進一步方便綠色出行。此外,借助創建“文明城市”廣泛宣傳,加之交警部門嚴格罰款,信用懲戒、公開通報等手段,加大對不文明出行行為的管理。

  


 

  濟南經十路的滴滴“智慧信號燈”

  5、加強精細化管理,打造智慧交通

  2016年9月起,濟南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與滴滴出行進行戰略聯合,將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技術研發與數據共享、城市交通建設規劃、市民出行生活服務等層面開展“互聯網+交通管理”深度合作。今年3月開始,在經十路的山大路到舜耕路的六個路口,試行基於融合了滴滴平台浮動車軌跡,以及濟南交警卡口、地磁等多元數據之後研發出的新型“智慧信號燈”,運行一段時間以後,工作日早高峰平均延誤時間下降10.73%,晚高峰平均延誤時間下降10.94%,工作日晚高峰停車次數下降8.7%,早高峰下降6.7%。同時,數十塊交通誘導屏全面升級,可科學預計到達時間,指導市民規劃路線。市區多個路口啟用了人臉識別設備,可截取違法行人的頭像和身份信息。下一步,市政府將與浪潮集團合作,攜手打造新型智慧交通,智慧城市。

  交通問題的形成並非一日之寒,成效也非一日之功,從當前數據顯示和市民感受來看,濟南市治堵工作已取得積極成效,伴隨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運行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城市交通環境指日可待。不容緩

[责任编辑:吴梓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