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唐學偉:要弄清楚礦產資源大縣的經濟,為什麼更需要轉型升級?首先必須弄明白何謂「資源枯竭」?
一、何謂資源枯竭?
改革開放之初,憑着豐富的礦產資源,靠「拼資源」就能迅速發展的「神話」並不少見。這樣的「神話」带來的后果,不僅僅是造成了礦產資源的枯竭,生態也遭到了嚴重破壞。于是,在國家經濟政策中就出現了二個新名詞,叫做資源枯竭城市和生態修復工程。例如湖南省的耒陽市和冷水江市等縣市就已被國家列入了資源枯竭城市名單。 所謂枯竭城市,是指礦產資源開發進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階段,其累計采出儲量已達到可采儲量的70%以上的城市。為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早在十年前國務院就出台了《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38號)文件。 顯然,單純的靠「拼資源」,最后的結果必然是「資源枯竭」。也因為如此,資源大縣也就面臨着更大的轉型升級的壓力。
二、「資源大縣」可謂遍地是「金子」。
資源顯示,桂陽縣境內已查明的礦種多達60余種。其中:有色金屬礦有鉛、鋅、銅、錫、鉬、鉍、銻、鎢、鎂等;黑色金屬有鐵、錳等;貴金屬有金、銀;能源礦產有煤;冶金輔助原料礦產有耐火粘土、白云石、硅石、石灰岩、螢石等;非金屬礦產有砷、硫等;建材類有大理石等。其中,煤炭保有儲量2375萬噸,石墨保有儲量1799萬噸,鉛金屬量30.08萬噸,鋅金屬量48.49萬噸,錳43萬噸,鐵3082.7萬噸,銅6.81萬噸,錫9285噸。這麼多礦產資源,真可謂是「遍地是金子」。有經濟學家測算,桂陽全縣現有礦產潛在經濟價值800億元以上,每平方公里經濟價值2690.88萬元,人均潛在經濟價值為10.1萬元。
三、處理好「挖礦」與「挖文化」的關系。
近日筆者到桂陽調研,拍了一組桂陽夜景照片發在「朋友圈」中,許多朋友問,這是「西湖」嗎?這是張家界黃龍洞嗎?我回答說,都不是。這是千年古郡桂陽。可見,人們只知道桂陽是一個「礦產資源大縣」。其實,桂陽正在實現由「挖礦」到「挖文化」的華麗轉身。這個縣正在像德國魯爾區那樣,將挖空了的礦山的礦洞,變成絢麗多彩的礦山公園,當地叫寶山礦山公園,這對礦產資源大縣而言,實屬罕見!
寶山國家礦山公園是依托寶山豐厚的礦業歷史文化,已打造成了湖南省首個工礦旅游項目,並被國土資源部正式評定為國家礦山公園,而且是湖南省旅游「251」工程中20個重大旅游建設項目之一。
桂陽將礦山的地下變成了「礦山公園」的同時,還引導將「挖礦」的資本引入「挖文化」。桂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三國時期,建安十三年(208),劉備遣趙子龍取桂陽郡,建安二十年(215),劉備與孫權以湘水為界分荊州,湘水以東的桂陽郡屬吳。此外,桂陽還有蔡倫等歷史名人,有陽山古民居、東塔公園和龍潭書院故址等名勝古跡。于是,桂陽通過「挖文化」,桂陽文化園便應運而生。文化園位于桂陽縣城東北部的芙蓉新區,被網友認為是「西湖」的美景,其實是該縣的文化園。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發展的強大動力。基于上述深厚文化底蘊,桂陽的決策者正在思考如何從挖礦轉變到「挖文化」?因為,礦越挖越少,但文化卻是越挖越豐富。因此,未來桂陽如何「擦亮」「歷史文化名片」,是值得期待的。
四、「桂陽版」轉型升級已初見成效。
今年的3月31日,湖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參加會議並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主會議。
會上,省委副書記烏蘭通報了2016年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工作考評結果。桂陽縣蟬聯全省縣域經濟十強縣,位列第六名。
目前,該縣重點瞄准高科技、高附加值項目,在工業、現代農業、基礎設施、現代服務業和文化旅游等5個方面,進行靶向招商。該縣先后成功引進了翔龍通航、桂陽(東莞)產業園、湘粵壓鑄產業園、楚榮家具、潤華光電、豪利集團等重大項目。今年,該縣招商引資將瞄准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央企、優勢民企、戰略投資者和行業協會等,重點突出東莞(桂陽)產業園和深圳壓鑄產業園的產業鏈招商,引進一批企業關聯性強、產業互補性高的產業主體,加速產業集聚步伐。2017年,該縣力爭引進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產業項目40個以上,實現世界、國內500強或行業龍頭或重大戰略投資者1家以上落戶桂陽。 是的,產業升級和文化旅游需大政府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和精力,因此,需要有長遠眼光。因為這是大投入,也是大載體、大機遇和大政績。如此,也有利于爭取國家和省市層面上的政策與資金的配套支持,利于全縣形成合力推進改革與發展。期待桂陽在實現產業升級的同時,將產業、文化與旅游,實現科學融合,以促進經濟社會更有質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