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地市简讯

十九大沿河四分之一版(生态篇)报道 沿河:“环境索取”到“绿色崛起”的嬗变

2017-10-20
来源:香港商報網

美麗沿河。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 黄庆松 通讯员 田维令 报道: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让绿水青山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30年来,沿河自治县从向自然环境索取到山水合理开发保护的转变,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良性互动,从“环境索取”到“绿色崛起”的嬗变,让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推动跨越赶超的新路径。

  生态沿河:绿水青山做基色

  30年来,沿河自治县致力于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体系,把乌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作为重点监测范围,制定出台了《沿河自治县“河长制”实施方案》,全面治理河流乱围乱堵、乱排乱倒等影响乌江水质的突出问题,乌江流域水更加清澈,区域内河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乌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大力实施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对乌江流域保护范围内的砂石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清理和整治,有效防止乌江流域污染。

  此外,沿河自治县抢抓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历史机遇,全力推进“绿色贵州”叁年行动计划,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5座污水处理厂和196个农村垃圾收集站,“绿色沿河”生态效应逐步凸显,先后建成茶叶基地2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20万亩、中药材基地1.2万亩,山青了,昔日荒山正逐渐变成金山银山。

  生态经济:区域发展新路径

  30年来,沿河自治县围绕创建生态示范县的目标,立足生态山水、土家文化、乌江文化叁大要素,加快后坪乡古茶树公园建设步伐,全力打造以“品古茶思历史”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品牌;借助“中国空心李之乡”的影响力,全力打造“赏花采果”为主题的体验休闲旅游品牌;挖掘乌江流域温泉的潜力,全力打造以“温泉养生”为主题的旅游品牌;依托“中国山歌之乡”文化品牌,全力打造土家文化品牌,让画廊乌江、麻阳河走出深闺,走向省外,走向世界。

  围绕“念好山字经,作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空中挂仙果、树上长金条、地下生元宝”立体生态农业,有序有效有力推进农村耕地、荒山流转。先后建成空心李基地11.5万亩,生态茶叶基地18.41万亩,优质核桃基地21万亩,苦荞商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1万亩,以良好的生态效应提升现代农业品质,以现代农业促进生态效益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农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

  同时,围绕建设“武陵山片区农特产品基地县”的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抓手,先后建成现代高效农业园区26个,总面积达30万亩。4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6.42亿元,旅游收入达到10多亿元。

  生态法制:持续发展新探索

  沿河自治县是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长江上游乌江流域生态绿色屏障,沿河县提出“生态立县”战略,突出“绿色崛起”主题,积极探索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协同推进、包容共生的发展新路,县委宣传部门组织县环保、文化部门以及乡镇,组织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大力展示生态创建成果,牢固树立全民生态自觉理念,极大地加强了生态建设。

  同时,县在留住乡愁、保护传统村寨上作文章,积极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全民生态自觉,将每年的5月9日设为“生态日”,向全县65万人民群众发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倡议书,举行万人签字承诺仪式,生态理念逐步成为人民群众新的生活理念。

  此外,沿河自治县把生态法制作为推进生态建设的抓手,将生态法制与地方立法、生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2001年,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从立法层面规范乌江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工作。同时,按照规划先行、集约资源、增产减污的标准,建立了《沿河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办法》、《沿河自治县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沿河自治县城镇建设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等系列规章制度,使生态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责任编辑:吴梓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