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付彥華報道: 黑龍江肇州縣幅員面積2445平方公裏,耕地222萬畝,草原85萬畝,所轄6鎮6鄉2場,104個行政村,732個自然屯,總人口43.9萬人;位於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年均活動積溫2800℃,降雨446毫米,無霜期143天,盛產玉米、烤煙、雜糧等農產品;油氣資源比較豐富,境內有采油十廠、八廠、頭台、中亞、榆樹林、華油等多家油田企業,是大慶外圍油田重要開發區,年產原油100萬噸,氣田探明儲量1000億立方米以上,是中國五大氣田之一。
“肇州”一詞最早出現在《金史·地理志》,“天會八年(1130年)以太祖兵勝遼,肇基王績,遂建為州。”距今已有880多年曆史,是黑龍江省建制較早的縣份之一。是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升級晉位縣、糧食生產十強縣、新農村建設先進縣,省級文明城、雙擁模范縣、衛生縣城和全省平安縣。
肇州縣綜合實力在全省處於中上遊位次。2016年,該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2億元,同比增長7.4%;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7.79億元,其中縣級財政收入3.87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2億元,同比增長33.9%;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3286元和12234元。截至9月末,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8.1億元,同比增長6.2%;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23.5億元、56億元、38.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1%、5.6%、5.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億元,同比增長18.7%;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5.96億元,其中縣級收入2. 15億元。
挖掘培育新的增長點,向經濟建設聚焦發力
肇州縣基於對省市縣情的深入認識和研判,他們緊緊依靠園區建設,抓特色、抓服務、抓創新、抓鏈條上的自我配套,確保抓出品牌、抓出知名度。
抓園區基礎建設,提升承載能力。功能強、企業發展更方便、招商更有競爭力。該縣通過政府投資、企業自籌和吸收社會資本等多種途徑,計劃投資4.3億元,重點推進園區地下綜合管廊、集中供水供熱供氣、園區道路改造、熱電聯供及垃圾處理廠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預計2018年底全部建成投用。此外,圍繞“賣得出、賣的好”,建設了園區物流園,成為企業對外拓展市場的一個窗口。目前,園區入駐企業65個、投產42個,截止9月末實現工業增加值76億元,同比增長5.6%;規上工業增加值53億元,同比增長7.7%。
抓僵屍企業盤活,提升發展活力。服務企業發展是縣委縣政府的義務和責任。每一個引來的企業都包含著心血,絕不能看著他做不下去。因此,肇州黨政領導班子對於一些運行不力停產、停建項目,想方設法盡最大努力,協調效益好的配套企業或同行企業進行盤活。如:鴻大田園牧業的肉雞屠宰加工項目停產,協調肉雞養殖公司宏成牧業,租用設備恢複生產,企業每日用工近300餘人,年可屠宰加工肉雞500萬只以上。又如:大慶悅然飲料資金鏈斷裂停產,協調百森飲料公司租賃其廠房及生產線,重新開發生產,滿產達效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4億元,利稅8000萬元,實現了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此外,年5萬噸紅星二鍋頭白酒生產項目,由大慶龍輝飲品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後因投資方原因而停建。目前,老街基農產品和托古農產品兩家企業都有意向,擬對原企業進行盤活。
抓要素支撐強化,提升科技水平。科技驅動、創新驅動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個縣注重引導企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著力建立企業為主體、政府做推動、市場來運作的人才引進機制,引進企業管理和科技研發高端人才;積極推進吉林大學、東北農大等高校與阿骨羊牧業、一口豬食品等縣域企業深度合作,強化專家入駐幫扶,促進成果轉化落地。如興和生物與江南大學合作,蛋粉已出口到美國和歐洲等地,被評為國家級龍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正在協助托古小米、阿骨羊牧業等企業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將達到5家;園區正在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全國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
抓項目建設引進,提升發展動能。項目建設是縣域發展重要引擎,該縣始終將之作為“一號工程”,堅持“准確定位、錯位發展、集群建設、協同推進”,舉全縣之力促進項目集群集聚集約發展。一方面,圍繞產業鏈上項目。立足區域交通劣勢和農產基礎優勢,堅持自配套、“全產業鏈發展”,逐步形成了羊、鵝、豬、雞、麻等多條農產品產業鏈,產品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上有了更大提升。如:中升集團肉羊產業鏈,從飼草、飼料、養殖、加工、銷售全部自營,質量自控,“阿骨羊”品牌逐步叫響,已陸續在北京、天津等地開辦火鍋店4家,計劃在全國發展連鎖店100家。另一方面,堅持以商招商上項目。堅持對外來客商用真心、動真情、使真勁,千方百計扶持企業發展,營造融洽政企關系,一些企業老總主動幫助招商引商。這些年,來自天津、河北、內蒙、安徽等7省份10多個地市的企業家來肇州縣投資興業。如,托古小米,通過多年追蹤推介,現已與廣東恒大合作,生產小米酒、小米飲料,謀劃搭建穀物博物館,發展更具科技含量、更有品牌帶動效應的特色產業。2016年,共推進重點項目49個,總投資63.9億元,當年完成投資36.23億元,累計42個項目投產投用。今年,繼續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全縣共推進5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37個,總投資88.5億元;其中,產業項目20個,總投資76.9億元,計劃完成投資37億元。下步,重點圍繞興和、亞太、格林赫思等龍頭企業,強化鏈條吃配延伸,全力打造糧食深加工、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漢麻加工等四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抓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效益。結構調整,提升效益是根本、看准市場是關鍵。肇州縣委要求幹部要強化市場意識,引導農民“眼睛盯著市場看,思路圍著市場轉,項目跟著市場變”,進一步降玉米、增特色、尋突破、提高綜合效益。全縣共調減玉米13萬畝;發展瓜果蔬菜18萬畝、烤煙1.2萬畝、大蒜6萬畝、穀子2萬畝、小麥8000畝;培育千畝特色種植基地35個,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面積達80萬畝。作為玉米主產區,如何轉化利用好玉米產能這個全省都面臨的短板問題,這個縣重點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在提升品質上做文章,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推廣和“三減”等項目,提高種植水平,種出好產品、賣上好價錢;二是在增加鮮食玉米種植上做文章,依托老街基等綠色食品企業,擴大綠色鮮食玉米種植面積,提升產品定位,拉動價值提升;三是在深加工上做文章,積極尋求引進玉米精深加工項目,擴大本地玉米轉化,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四是在種植業調整上做文章。引進了雲天麻業有限公司,第一年就在全縣落實漢麻種植面積10萬畝,發展目標是打造千億漢麻產業鏈。8月5日,“漢麻產業國際會議”組織與會人員160多人,專程到我縣考察漢麻種植基地和在建的漢麻加工項目。我們將以漢麻產業為帶動,力爭擴大到50萬畝的種植規模,為種植業調整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
把准民生保障著力點,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
保障民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越是經濟困難、財力緊缺,肇州縣越是注重把有限的財力用在民生建設上,切實兜住民生底線。
兜底保障,全力脫貧攻堅。肇州縣雖然不是國家級貧困縣,但脫貧攻堅任務依然很緊。“回頭看”中,他們嚴把人均收入3146元標准,對“十一種人”及時清退,對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應入盡入,重新識別篩選出貧困戶921戶、2249人,脫貧“回退村”6個,建立“一冊五卡四賬”,順利通過省市驗收。基礎設施建設上,對照“三通三有”和貧困發生率降至2%的硬性標准,計劃投入資金1332.3萬元,啟動實施貧困村道路、電視和網絡、供水和排水、文化活動廣場等基礎設施提檔工程。兜底保障上,對照“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堅持克服資金困難,不等不靠,主動作為,依托泥草房改造,啟動貧困戶安居工程,篩查危房和無房貧困戶697戶,年底前將有535戶喜遷新居。其中朝陽鄉采取先墊付、後結算方式,整鄉推進危房改造工程,國慶節前夕29戶貧困戶全部順利入住新居。產業扶貧上,堅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因地制宜,謀劃產業,推進脫貧,湧現了新福耀先香瓜、托古宜林大蒜等專業種植村屯和產業,帶領貧困戶找到致富新門路。在依托園區企業的同時,不求“高大上”、只求“短平快”上做文章,因陋就簡,引進村級加工企業,積極培育投資少、見效快的特色產業,力爭扶持一批“木耳村”“大蒜村”“香瓜村”,讓百姓足不出戶就能賺錢,增強貧困戶脫貧信心。此外,還積極組織“產業扶貧對接會”,600多人當場簽訂用工合同,將解決貧困戶生產生活困難落到了實處。
創新發展,叫響教育品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個縣始終“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以“發展人民滿意教育”為目標,積極爭取中央資金1025萬元,推進“全面改薄”工程項目10個,教育教學資源均衡發展。依托肇州二中省級示范高中的示范作用,教育教學水平全面提高,高考屢創佳績,始終保持四縣前列,今年重本過線487人,其中600分以上40人,清華、浙大、南開等名校均有進段學生,吸引了加格達奇、漠河、塔河、肇源、林甸等地的學生來此就讀,輻射作用明顯,成為一張閃光的“地方名片”。此外,我們積極創新探索民辦教育發展模式,謀劃新建1所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完全學校,目前第一屆初中招生工作已經結束,社會反響熱烈。
夯實基礎,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文化小康是小康社會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文化供給能力是我們做好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手段。我們重點加強文化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健身休閑廣場、體育場館和村級“兩室一場”等基礎配套設施,新建大型文化廣場1處,中心村文體廣場10個,加大文體場館免費開放力度,創新文化載體活動,發展全民健身事業,構建“15分鍾”公共文化服務圈,達到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目的。
創業創新,增添產業轉型活力。把“雙創”工作,當成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擴大就業的有力支撐、發展分享經濟的重要推手。一方面,主動開闊思路視野,積極以新型業態為重點,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拉動就業崗位數額提升,僅在建的廣東漫力企業,用工量就可達到800人,目前整個園區用工已超3500人;另一方面,不斷的拓展思路,探索加快升級傳統服務業發展,實現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全渠道購物成為主流消費方式,使傳統服務觸網升級改造,打造“鄉土美食一條街”、“電子商務一條街”等特色街區建設,同時培育觀光農業、城市養老等新型服務項目,構築起一個集休閑娛樂、商貿餐飲、生活服務和健康養老為一體縣域生活服務綜合體。此外,我們牢牢抓住“互聯網+”建設,打造肇州電子商務產業園,今年2月份開始正式運營,目前已有29家企業的四大品類,671種產品入駐電商園區,以郵政物流為核心,整合全縣的物流資源,實現信息和資源共享,有效解決了農村電商發展的“最初一公裏和最後一公裏問題”,預計全年實現電商銷售額1.5億元。
優化發展環境,樹立良好發展形象
肇州縣把優化發展環境當做加快發展的“生命線”,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強化職能轉變,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全力打造肇州名片。
錘煉過硬隊伍,提升幹部“精氣神”。全縣政治生態良好,上下一心,團結幹事的思想共識和社會氛圍已經形成。他們趁熱打鐵,將幹部隊伍建設緊緊抓在手上,精心打造信仰、專題、專家、特色和實踐“五大課堂”,組織幹部到江浙滬等發達地區、延安、井岡山、紅旗渠等紅色教育基地學習培訓,收到了較好效果,全縣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5期,培訓黨政領導、司法幹警等8043人次。同時,認真落實村幹部基本報酬和離任補貼待遇政策,解決好村“三職”幹部後顧之憂,僅去年就發放633名村幹部離任補貼資金250.1萬元。
創新服務模式,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始終把“人人都是發展環境”理念記在心上,公平對待外商外資,完善招商引資政策,推行“一站式、一條龍”服務,優化審批流程,加強督查督辦,提高審批辦結效率,切實用真心、誠心感動客商。堅持“新官理舊賬”,堅決兌現承諾,保持工作和政策連續性,讓引進企業吃下“定心丸”。搭建銀企對接平台,多次組織銀企對接會,引導為企業“量身定做”融資新產品;克服財政困難,為我縣融資擔保公司注資2600萬元,總額達5000萬元,擔保融資能力達5億元。
落實深改任務,為政務環境護航。和諧發展環境是民心所向,直接決定發展質量和市場活力,能靠政策、服務吸引稍縱即逝的商機,而全面深改是推進簡政放權、改進作風、優化服務的有力抓手,是激發幹事創業激情、增加組織動能的有效保障。因此,樹立問題導向,堅持向中央和省市委看齊,始終保持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韌勁,沖破思想觀念束縛,攻克體制機制障礙,在改革精准發力和精准落地上下功夫,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累計取消、合並、轉變管理方式68項,承接省市下放審批事項59項,精簡保留行政審批事項236項,取得了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