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劉洗涌、特約記者張雪珊、張思琴報道:近日,記者一行走進位于湖南長沙市望城區的大漢集團——大漢金橋國際項目辦公區,“中國企業500強”、“全國創新爭優先進基層党組織”、“全國民族進步模范集體”等一面面榮譽牆和企業文化牆,便耀眼地閃現在記者面前。
當記者問及大漢集團在家鄉的投資與發展前景時,集團党委書記、董事長,大漢模式締造者傅勝龍先生侃侃而談,信心滿滿:“邵陽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實施產業興邵戰略,不斷完善投資創業環境,交通區位優勢也越來越明顯,市民生活環境、精神狀態越來越好,邵陽也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時期。在原來投資50億元的基礎上,再投資100億元以上。”
謀“變”目光如炬
傅勝龍出生在邵陽市雙清區高崇山鎮一個普通農家。讀中學時在校寄宿,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带米由學校統一蒸熟,那時家里太窮,米不夠,傅勝龍就經常在米上蒸一根紅薯,但由于去得晚,紅薯每每不翼而飛,可傅勝龍從不計較,也因此經常吃不飽。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才十幾歲的傅勝龍就體現出了難得的大度與胸懷。他常跟人說:“你如何應對世界,這世界就將你塑造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心中裝得下一個人,就做一個人的事;裝得下一家人,就干一家人的事;裝得下天下,才能以天下為己任。”如果當時一心只計較那幾根紅薯,也許現在的傅勝龍,每天都要為幾根紅薯而計較。
在傅勝龍的字典里,從來沒有“安逸”這個詞,倒是一個“變”字貫穿始終。
1993年,傅勝龍“下海”涉足鋼材貿易市場。甫一開始,他不得不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家庭的、社會的。大家都笑話他,一個堂堂大學生,好好的鐵飯碗不要竟去跑市場。當時的漣鋼周圍,已有上千家鋼材貿易公司,傅勝龍又是一個毫無社會背景與優勢的後來者。能成功嗎?
那個年代,大家都是坐在家里等客戶上門,傅勝龍是第一個自己出去找客戶的。他騎着一輛摩托車,一個縣輾轉另一個縣,一個市場輾轉另一個市場,滿地找客戶,終于後發制人,在利潤很低的條件下,賺得盆滿缽滿。傅勝龍曾笑着跟人說,自己也是多年以後才從有關營銷的書籍上知道,他當時的舉動,是變“坐銷”為“行銷”。
傅勝龍的成功,在別人看來是“天賦其才”,但他自己認為是“天道酬勤”。第一桶金賺得並不容易,商品資源稀缺的年代,鮮有人提及“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傅勝龍創業之初卻很重視服務品質的打造。別人只需花三分力氣就能掙錢,他硬要傻傻地付出十分的力氣去做,正如易經所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但上天總是公平的,付出得越多,得到的自然也越多。
2007年,傅勝龍在家鄉斥資1.2億元建設高崇山太美廣場。決心以此為起點,建設生態新農村。“讓家鄉人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幸福生活”。正是這種反哺之情與感恩之心,才讓傅勝龍勇于逆流而上。到2010年的時候,傅勝龍已經坐擁數十億資產,曾經渴望的輝煌,已經從理想變為現實。
傅勝龍感慨地說,“我們邵陽人走南闖北,成長了一大批的企業家,構成了湘商的主力,也走到了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東南亞等地,邵商無處不在。邵商對自己的家鄉總會有種依戀和回報,當在外面有所成就時,肯定會想到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好。大漢這些年在邵陽的投資也比較大,無論是汽車城的建設,還是農莊建設、鋼材市場建設以及六岭公園的建設,投資達50億元以上,並計划在一兩年內要突破100億。特別是要建好東風路大漢悅中心,通過大漢悅中心,東風路並接六岭公園項目,可以看到整個城市的新氣象,看到現代服務業對于人民生活的改變和貢獻。”
求“責”匠心獨運
大漢集團始終踐行責任與業績高度統一的紅色文化,堅持“資本=責任、業績=財富”的核心價值觀。傅勝龍對公司貯備干部培訓時,就告誡他的員工:“財富不能片面地理解為個人錢包里的錢,應該理解為是一種社會業績,你是不是創造了社會業績,是不是具備了創造業績的能力,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財富。”
近段時間,人們都在談論“匠心”,吐槽如今的男男女女過于浮躁缺少“匠心”,而傅勝龍呢,卻早早辦起了職業培訓學校,從瀟湘職院到致良知工匠學院,志在培養新時代最需要的匠人。就在我們采訪他之前的幾天,他還赴北京參加了致良知論壇,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發表了《工匠精神,可學而至》的演講。
采訪中,傅勝龍告訴記者,希望通過這種職業培訓,帮助貧困家庭脫貧,比如讓綏寧、城步等偏僻縣城的農民工孩子到致良知工匠教育學院學習,使他們能夠看到這個市場的需求,提升自己的品性與能力、能夠可以自己真正走出來,就不再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工,而是一個有技能有品格的新時代工匠。這樣,他自己就能有更高的收入,他的家庭和家鄉也都能從中收益。據悉,大漢集團目前已與綏寧等縣的當地政府有過多次互動,希望能在汽車職業教育培訓方面對接,為西部汽車維修、汽車銷售、二手汽車評估等方面培養人才。
除了培養有“匠心”的新時代工匠,傅勝龍還積極順應互聯網大勢,看准互聯網+所带來的挑戰與機會轉型。在今年的移動互聯網岳麓峰會上,傅勝龍提出要拿出一塊地來建湖湘學院,大力培養互聯網人才,來推動湖南發展和區域發展。
傅勝龍表示,希望能把互聯網這個平台輸入到邵陽,讓傳統的商業向現代商業轉型,讓傳統的市場向現代的生態城商業市場轉型。
“修好一條發展路、建設一座致富城、營造一個溫馨園”,大漢集團的產城融合開發模式,要義是有效整合資源,建設美麗鄉村。大漢集團堅持以企業作為融資平台,把單純房產開發變成為家園建設,“一網、一校、一中心”的大漢新商業生態平台,為眾多年輕人提供了發展成長的舞台。
傅勝龍深有感觸:“不是我帮助縣城推動了城鎮化建設,而是背後的農民工們在成就我的事業。同時,我也看到了農民工下一代那顆對未來充滿渴望的心。如果我能給他們以方向,讓他們看得到未來,讓他們在家鄉也有莊嚴的自己、莊嚴的事業,這是很有意義的事。
我可以借助大漢在湖南各縣擁有的優秀品牌,再與各縣的職業高中相結合,並聯合行業中其它的領軍企業一道辦好工匠學院。我們直接按市場需求定制教學計划,用心去做好這件事。開發振興縣域產業的同時,也使他們安居樂業,並通過學習致良知,使他們成為新時代的工匠,與這個新時代同頻共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布“局”締造傳奇
大漢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創立于1993年,是一家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綜合性非公有制企業,業務涵蓋鋼材物流、城鎮建設、商業地產、老年地產、商業管理、文化旅游、汽車貿易等。目前,旗下擁有80余家子(分)公司,員工近2千人,總資產達121億元。獨創“大漢模式”,“一路一城一家園”,心系縣城,實施百城戰略,不斷創新,集團綜合實力居2016年中國企業500強第384位、中國服務業500強第132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126位。
截至目前,大漢集團已經在長沙、邵陽以及漵浦、永順、桃江、云溪、澧縣、石門等30來個市、縣、區布下項目。但這不是終點,傅勝龍正在布局大漢的“百城戰略”,即計划用20年時間,在100個縣城實踐大漢模式,為縣城加速推進城鎮化建設提供有效的系統解決方案,讓1億人受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經濟學家侯云春這樣評價大漢模式:“大漢模式在縣級以下行政區划,通過商業步行街、建材城等大型市場的開發,能夠不斷提升當地居民的消費欲望和消費需求,另外,在這些地方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當地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的一些舉措,也大大促進了各個地方住房商品化這個基本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的形成。”
傅勝龍一手推動的大漢模式,已經成為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的一面旗帜。傅勝龍自己卻低調地表示,“我只是一個實踐者”。
在傅勝龍眼里,抬頭看天總是要回到低頭走路的。“天行健”,他不做無關生命痛癢的過客,他要做留下世間足跡的行者。近年來,傅勝龍先後被授予“全國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第三屆中國企業改革突出貢獻獎”、“中國文化管理先進個人”、“中國行業十大魅力領軍人物”、 “首屆中國杰出湘商”、“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中國最受職業經理人推崇的企業家”、“湖南省縣域經濟十大杰出貢獻人物”和“光耀中華推動多元化產業經濟發展十大魅力領軍人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湖南省光彩事業二十年突出貢獻獎”、“湖南省勞模” 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