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設,依托于地方。地方發展,離不開高校。如何處理好校地關系,不僅體現着地方的執政智慧,還衡量着高校服務社會的水平。近來年,“共建、共享、共生、共榮”成為湘潭大學與湘潭市的共識,校地共建工作全面“提速”;而這樣的新型校地合作關系在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聯合申報和攻關重大項目、建設高水平“智庫”、打造“精美校園”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條高校與地方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新路子。
“新型校地關系”開先河
“高校有教育資源、人才資源的優勢,在促進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2016年4月5日,新就任的湘潭市委書記曹炯芳在第一個工作日,就來到了湘潭大學調研,協同湘潭大學率先提出了“共建、共享、共生、共榮”的校地合作理念。
據了解,“共建”是指高校要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方面向地方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共同推進基礎設施項目等建設性的工程,努力在建設性的工作上達成共識;“共享”是指雙方結成命運共同體、榮辱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共生”是指雙方共生產、共生活、共生態,可以在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成果共用等方面作進一步努力;“共榮”是指偉人故里之榮、紅色聖地之榮、增長核心之榮。
如何落實這個理念?曹炯芳建議建立校地聯席會議制度,並實現重大項目、重要政策的“通報共享”,重大成果、重要活動的“發布共享”,重大建議、重要信息的“溝通共享”,重大問題、重要情況的“會商共享”,重大專項、重要投入的“對接共享”。 事實上,這與湘潭大學党委書記黃云清教授的想法不謀而合。
2017年3月22日,湘潭大學與湘潭市的首次校地合作深度融合工作聯席會議正式召開。黃云清在會上表示,作為湘潭市的一張重要名片,湘大的發展對湘潭市城市形象提升和科技創新都有益。由此,拉開了湘潭市與湘大“校地共建”的關鍵第一步。湘潭大學為此成立了專門機構——校地共建中心,湘潭市也專門成立了校地深度融合辦公室,並逐條列出了互相支持的37個具體項目,制定了“行動時間表”。
“精美湘大”完美融入“精美湘潭”
2017年9月1日,當數萬名大學生結束暑期,步入湘潭大學校門時發現,一幅幅崭新而精美的校園畫卷逐漸鋪展開來。這得益于湘潭市市長談文勝“掛帅”成為“施工隊長”。談文勝強調,將湘潭大學南校門、琴湖公園打造成崭新而亮麗的校園名片,讓“精美湘大”完美融入“精美湘潭”。
記者在在湘大校園西面看到,600畝新校區塔吊林立,機聲隆隆,一派忙碌景象。事實上,這片土地早在2008年就被規划為“湘潭大學教育用地”。經過手續報批等一系列程序,該項目2012年進入實質性征收階段。然而,征地拆遷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利益關系復雜,進程難免緩慢。為此,湘潭市主要領導6次現場辦公,不僅指導成立征收項目指揮部,還與湘大統籌實施“精准拆違”,于2016年完成了全部土地的征收,為湘大建設預留了廣大空間。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大三學生趙冠南告訴記者,南校門廣場如今一改陳舊的模樣,綠草如茵,金菊綻放,開闊大氣。漫步其中,不僅可以瞻仰毛主席銅像,還可以傾聽三道拱門的回聲,在詩詞碑前合影留念。記者了解到,湘大南校門位于湘潭北二環線,是2017年“精美湘潭”主干道提質改造的重要項目,將駐潭高校發展納入地方整體布局規划,使校地空間緊密對接由湘潭市出資建設,第一期工程已于9月完工。如今,每到夜幕降臨,廣場上燈光璀璨,有师生散步,有市民嬉戲,成為了城市中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此外,湘大校園內的琴湖公園也被納入湘潭市整體布局規划,是校地共建的另一個重大項目。據湘潭大學校地共建中心負責人介紹,該項目設計有階梯花園、玻璃棧道、水上舞台、海棠花海等景點,將構成自然野趣、生機盎然的湖岸濕地景觀。同時,湘潭市、雨湖區針對校園及周邊環境的消防安全、佔道經營、無證無照商業門面、亂擺攤設點、違章建築等問題,開展了多次專項整治行動,使校園環境更整潔,更有序。
據悉,湘潭市還在外部環境方面為湘大發展提供“加速度”。布局長株潭城市群城際軌道磁浮交通線時,將湘大支線列入選線內容,並納入了長株潭城際磁浮軌道一期工程。按照計划,湘大师生以後出校門就可乘坐軌道交通,30分鐘直達長沙,打破了一直困擾學校發展的短板。
借力高校智庫打造“城市硅谷”
“高校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湘大不僅是湘潭的‘智庫’、湖南的‘智庫’,也是國家的‘智庫’。”湘潭大學校長周益春認為,作為駐潭高校,湘大擁有一大批人才、智力、成果等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有責任也有能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為湘潭打造中部地區崛起“智造谷”提供源源動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湘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歐陽曉平2015年在湘潭高新區牽頭成立了湖南省首家院士創新產業園。他在產業園落戶的首個項目就是特種機器人。“該項目全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如形成規模化生產,產值可達20億元以上”,歐陽曉平介紹,如今產業園又吸引了鄧中翰、王浩、羅安、王貽芳等4位院士和一批高端人才加盟入駐,預計5-10年內將形成一個百億規模的高科技產業集群,成為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乃至中部地區的“科創高地”。
三年前,作為湘潭市唯一的國家“千人計划”學者,李正教授辭職回國,落戶湘大,在湘潭高新區創辦了全國首家研制硅漂移室探測器(SDD)的企業——湖南正芯微電子探測器有限公司。李正介紹,此前僅有德國、美國兩家企業生產SDD,其技術屬于商業機密。如今,他带領團隊研發的SDD大小是國外的幾十倍,既可縮短X射線光子累積探測時間,又能有效剔除空間背景噪聲信號,一舉打破了國際壟斷。就在半個月前,超大面積SDD開始步入產業化研制階段,預計5年內產值達5億元。這將成為湘潭市“高新智造”的又一張名片,進一步完善在核芯技術產業方面的布局。
記者了解到,湘大還擁有公共管理、法學、紅色旅游等優勢特色學科和資深的專家教授,他們在城市發展中積極發揮着“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近年來,湘大已與湘潭市、高新區等簽署合作協議30余項,為湘潭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紅色旅游等重大決策和項目論證提供政策建議100余份。同時,湘大還與湘潭地區企業共建產學研合作創新平台20余個,合作承擔各類產學研合作項目200余項,合作獲得專利和軟件登記200余項、湖南省技術發明二等獎等以上獎勵近20項。
“一位院士带動一個園區,一批教授打造城市智庫”,湘潭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顏曉媚認為,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高校專家提供的技術創新和智力支持他們將會為湘潭創新驅動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更加強大的活力,湘潭市自己的“硅谷”儼然初現。
據悉,湘潭大學已經成為湘潭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資源和重要力量,承擔着為湘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智力支撐、文化支撐的重任。如今,湘潭市與湘潭大學儼然已成為全國校地合作的標杆,校地攜手、創新合作的機制也將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事業實現新跨越,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唐竟淳、通訊員張燦強,圖片來源:湘潭大學三翼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