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湖南 > 深度報道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為橋――湖南祁陽茅竹鎮三家村脫貧攻堅紀實

2018-01-19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唐勇平報道: 全面小康,是幾代人追求的夢想;脫貧攻堅,乃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磅礴祁山,神奇浯溪。這是一方歷史文化厚重、風情濃郁的土地,但山川秀麗卻難掩經濟上的窘困。自然條件貧乏,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後、資金投入不足等諸多原因制約着茅竹鎮三家村經濟社會發展,一方水土難富一方人。在全國扶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湖南從上到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精准發力,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專項扶貧、專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2015年4月,根據永州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統一安排,由市水利局牽頭、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局、市就業服務管理局三家後盾單位派出的市駐村帮扶工作隊進駐祁陽縣茅竹鎮三家村精准扶貧。市水利局機關党委專職副書記劉紅雨為駐村帮扶工作隊隊長,並擔任三家村第一村支書。

  三年來, 劉紅雨率工作隊進駐的三家村村党支部先後被祁陽縣委、永州市委評為“十佳基層党組織”、“先進基層党組織”。2016年被湖南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為“脫貧攻堅示范村”,市水利局被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為“先進帮扶後盾單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78戶418人中172戶393人按“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標准實現穩定脫貧,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不足2000元到現在的3500元以上。整村按“一個確保、兩個完善”要求出列,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2014年的1萬元到現在超過15萬元。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2.3%降至現在的0.09%。由一個破敗不堪的貧困村到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的美麗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大興基礎設施建設

  茅竹鎮三家村由原肖家、向家、尹家三村合並而成,該村位于湘江河畔,全村626戶,238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78戶418人(2014年)。區域總面積10.6平方公里,有稻田面積2320畝,旱土1060畝,山林11000畝。主要以蔬菜種植和傳統農業生產為支柱。根據三家村實際情況,三年來,累計投入6363萬元用于民生實事。重點在党的基層組織建設、精准識別貧困戶 、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農民素質提升等方面開展工作。

  劉紅雨首先選好配強村支“兩委”班子。農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一個村工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支部有沒有戰斗力和凝聚力。劉紅雨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將那些公道正派、熱心党的事業、群眾認可的人充實到村支“兩委”班子。並注重對党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形成支部班子成員带頭、党員示范領導、群眾密切配合的“党建+”工作模式,為村穩定脫貧出列奠定了紮實的群眾基礎。

  為進一步摸清貧困戶底數,掌握第一手信息資料,做到精准識別,劉紅雨率工作隊駐村之初就深入到各組開展入戶調查核實被提名貧困戶,詳細、真實地掌握每一個被提名貧困戶的情況,確保核查不落一戶。同時還走訪了周邊非貧困戶,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在實地走訪的基礎上,召開村民代表評議會,對調查走訪的貧困戶進行一一評議審核,嚴把核實關,按照戶主申請、村民小組提名、村評議小組評議和票決等程序,確定了貧困戶並建檔立卡。對貧困戶進行動態管理。結合今年“大走訪,大排查、大整改”和“三走遍、三簽字”活動,三個後盾單位主要領導組織本單位結對帮扶責任人再次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再次“回頭看”,對不符合條件的12戶貧困戶進行清理,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應進盡進,確保了貧困戶信息的准確性、真實性。

  劉紅雨率工作隊共籌措到120萬元建設資金,興建了710平方米的村級辦公樓,又整合各類資金460多萬元用于完善村級服務平台設施建設:投資120萬元新建兩層共計450平方米的党群服務中心;投入340萬元用于附屬設施建,完成了3000平方米的土地平整、排水設施和地面硬化,同時,新建一個百姓大戲台、一個小游園和一個健身廣場,均已建成並投入使用。投資80萬元,共拆除危房、空心房128棟共計1.1萬平方米;拆除廁所、豬圈等雜房115處共計4256平方米。投資260萬元,新修自然院落排污主管1200米;沉沙池20個;改水改廁60戶;並引進廣州火田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3套,污水處理達到0排放。為解決村民安全飲水問題,從滴水自來水廠鋪設供水管道,做到每家每戶能用上安全飲用水。投資950萬元,將祁冷快速干線連接村辦公樓至向家片全長6.5千米的村道拓寬至10米,並完成白改黑草砂路面。 新修垃圾平台46個,共種植苗木、花卉100畝,在沿河觀光带及村主干道兩旁種植草皮5萬平方米,種植桂花樹、楠木、垂柳、紅葉石楠等6000株。新增變壓器一台,改線1200米,有效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用電條件。投資62萬元,安裝路燈186盞。

  引進龍頭企業,拓寬脫貧路子

  針對肖家村的貧困落後局面,劉紅雨率工作隊引進湖南德輝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带動村民脫貧致富。三年年來把德輝公司打造成集蔬菜種植、優質花卉苗木生產、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企業,全村3000畝土地全部流轉給公司經營,流轉價格第一個五年260元/年/畝,從第二個五年開始每五年遞增20%,土地流轉費用每年支付一次。村共發展蔬菜種植面積3000畝,成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個,蔬菜批發市場1處,蔬菜深加工企業1家,初步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格局。按“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新建高標准蔬菜大棚28個,發展傳統小弓棚300個。優先安排貧困農戶勞力務工,吸納三家村及周邊近200多個貧困勞力常年入園務工,對他們進行就業技能培訓,充分利用德輝公司平台,發揮蔬菜種植技術優勢,定期組織技能培訓和上崗前操作,並邀請市縣人社局、文化、農業委、農科院等部門專家授課,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群掌握一技之長,增強脫貧的後勁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三年來共開展貧困戶種養技能培訓6期910人。

  劉紅雨率工作隊按國家金融扶貧相關政策,引導參與小額信用貨款,共發放小額信貸217萬元,用于產業發展。鼓勵他們入股光伏產業,通過村集體光伏發電項目,一年多來共發電6.5萬度。

  通過產業帮扶和自主創業,走出了一條“党建大引領,龍頭大带動,村企大融合,生產大發展”的產業扶貧新路子。

  開發集體產業,確保集體經濟收入

  為增加村集體收入,劉紅雨率工作隊把村集體土地以入股方式交與德輝公司經營,每年土地分紅5萬元;投資45萬元,興建50KW光伏發電站一座,年發電量6.5萬度,除與入股貧困戶分收益外,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萬元。 三是村集體林地分紅達5萬元。

  有了錢,就好辦事。劉紅雨率工作隊建設村級活動中心,完善配備各種健身器材,加大小游園建設力度,建鄉村大舞台一個,完善健身場所,大力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組織多種形式的廣場舞、健身操等。在全村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通過宣傳、發動、教育、創建等形式,讓群眾自覺投入到活動中來,掀起講文明、樹新風的熱潮,有針對性組織村組党員干部和村民參加學習,每季度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到村講課一次,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讓每個村民掌握1-2項生產技能,倡導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社會風尚,不斷提高村民的文明意識和素養,形成良好的村風民風。

[責任編輯:吳梓泳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